树立法治思维全面依法治国

树立法治思维全面依法治国

ID:9054639

大小:20.52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16

树立法治思维全面依法治国_第1页
树立法治思维全面依法治国_第2页
资源描述:

《树立法治思维全面依法治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树立法治思维全面依法治国2015年03月31日08:00:00来源:《求是》2015/07  作者: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到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提升到战略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建树就是法治思维的树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法治思维的结晶,对我们党治好国、理好政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治国理政必须转变

2、思维方式何谓法治思维?就是服从法治的要求,以法律规范为基准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按照法治思维思考问题、进行决策以及实施决策,是党治国理政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法治思维的特征是按照法治精神思考问题。在以往的历史实践中,我们主要依靠政策思维的方式、组织决定的路径、行政命令的手段进行治国理政,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个人意志在起作用,这都与法治思维有很大不同。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水平决定工作水平。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向全党提出了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要求。党的十

3、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法治思维对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强调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是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标志着党治国理政思维方式的一个重大转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法治思维为统领,打造了依法治国战略升级版,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多次提到法治思维,指出必须“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2014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

4、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是姊妹篇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各地区各部门务必抓紧抓好,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5、的重要战略部署,实现党治国理政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统一,必须实现向法治思维的转变,以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方式自觉地使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纳入法治的要求之下。二、树立法治思维对治国理政具有重要价值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树立法治思维,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治国理政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树立法治思维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要求。法律是一杆公平秤

6、,西方有“法律乃善及公平之艺术”的说法,中国寓法律以“平之如水”之意,与公平相连接是法律价值的体现。法律作为行为规范,以调整社会关系为目的,必然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目的。然而,法律有“良法”和“恶法”之分,笼统认定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并不符合事实。历史上凡是剥削和压迫社会制度下的法律,与公平正义完全不沾边。社会主义结束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为实现公平正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追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内涵。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树立法

7、治思维,就是要运用法律防止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树立法治思维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要求。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需要。在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丧失执政权力后,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告诫成为全党的警示,治党松懈就会导致亡党危险的警语增强着党的忧患意识。广泛地发扬人民民主,为党巩固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所必须。然而,民主与法治是一对连体儿,民主为法治实施作铺垫,法治为民主提供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广泛发扬民主,也需要将法治提到重要位置。法治思维对于不断巩固

8、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有着重要意义。树立法治思维是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不管什么制度下的国家,也不管什么性质的社会,矛盾发生不可避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伴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使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化解矛盾有许多方法,法律体现共同意志,具有普遍接受、高度认同、刚性执行等显著特征,可以大大减少化解矛盾的成本,有利于排除非理性的阻力干扰。因此,实行法治是化解矛盾诸多方法中最有效的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