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战备大桥设计总说明

漳州战备大桥设计总说明

ID:9055730

大小:6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16

漳州战备大桥设计总说明_第1页
漳州战备大桥设计总说明_第2页
漳州战备大桥设计总说明_第3页
漳州战备大桥设计总说明_第4页
漳州战备大桥设计总说明_第5页
资源描述:

《漳州战备大桥设计总说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桥梁设计总说明一、设计依据1.交通实业总公司《漳州战备大桥勘测设计合同》2.“漳州战备大桥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3.漳州市建设委员会关于漳州战备大桥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二、工程概况(一)工程地点、范围及规模本工程位于漳州市南部,横跨西溪,为旧桥改建工程,上游距中山桥450m,下游距东新桥410m。本工程跨越河槽部分主桥长293.6m,南北引桥长分别为201.1m和163.0m(含桥台长)。桥梁全长657.7m。桥面总宽27.0m。桥梁面积17757.9m2。(二)相关道路桥梁北接新华南路,南连南大道。并跨过西溪两岸的厦门路、南、北江滨路。桥长及桥高受南、北江滨路制约。

2、(三)水文情况本桥跨越九龙江(西溪),现河道宽380m,主河道中有宽约30m长约250m的小沙州,主河道偏向北侧,常水位时水深约5m,沙洲露出水面,根据漳州市城乡规划局提供的资料,桥址处百年一遇的洪水位11.86m,Q1%为7440m3/s,相应流速为1.53m/s,河槽局部冲刷高程为-1.80m,局部冲刷(7号墩)高程为-5.90m;河滩一般冲刷(13号墩)高程为-3.50m。二百年一遇的洪水位高12.60m。(四)工程地质概况据地面调查测绘:地表的地层出露出较简单,以全新统的冲积层(Q4al)和冲海积层(Q4al-m)及人工填土(Qal)为主,据钻孔揭露,垂直方向岩性变

3、化较大,有人工填土(Qal)、全新统冲积层(Q4al)、冲海积层(Q4al-m)、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4al-m)及风化残积层(Qal)、燕山晚期侵入岩(γδ53)等,详述如下。①杂填土(Qal),厚1.8-9.95m,分布于旧桥的引桥部及北岸的旧居民区,黄褐-灰黑色,干-饱和,北岸的成份以粘性土、建筑垃圾为主,局部含条石,南岸的成份砂、粘性土及少量建筑垃圾为主,大部为松散状,局部已被夯实,夯实不均。②粉砂(Q4al),厚4.1-4.2m,分布于江心滩一带,浅黄-黄色,松散,干燥-稍湿,成份以石英为主,颗粒级配好,平均粒径为0.135,泥质15%,б0=90kpa。③中砂、

4、粗砂(Q4al),厚1.95-4.55m,分布于现代河床中,灰黄-黄色,上部松散,下部稍密,干-饱和,颗粒级配差,平均粒径为0.587,泥质1.5-14.6%,б0=110kpa。④粘土(Q4al-m),厚0.3-3.3m,分布于引桥段,灰-灰黄色,可塑,饱和,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或粉土,б0=105kpa。⑤淤泥(Q4al-m),厚0.8-2.03m,分布于南岸引桥段,灰-深灰色,流塑,饱和,富含腐殖质,局部相变为淤泥质土,б0=50kpa。⑥中砂、粗砂(Q4al-pl),厚4.35-11.17m,分布于整个河床,灰色为主,岩性相变较大,上部松散,下部稍密,饱和,颗粒级配差

5、,局部含5-10%石英砾石,偶见2-3cm卵石,平均粒径为0.35-0.86,泥质2.1-22.1%,б0=160kpa。⑥-1淤泥(Q4al-pl),厚0.3-1.2m,灰-深灰色,流塑,饱和,б0=45kpa。⑦粉土(Q4al-pl),厚0.8-4.9m,灰-黄色,稍密-中密,湿,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等,б0=110kpa。⑧粗砂、中砂(Q4al-pl),厚1.2-7.25m,分布于南岸,灰黄-紫红色,以中密为主,局部稍密或密实,饱和,岩性相变较大,颗粒级配差,局部含2-4mm砾石,偶见2-3cm卵石,平均粒径为0.48-0.58,泥质15.2-18.1%,б0=180k

6、pa。⑨砾砂、卵石(Q4al-pl),厚0.68-8.5m,分布于整个桥段,浅黄-黄色,中密-密实,饱和,砾石成份以石英为主,卵石成份以火山为主,粒径2-4cm为多,最大达7-9cm,卵石的含量及分布不均,局部相变为粗砂,泥质10.9-14.9%,б0=280kpa。⑨-1粉质粘土(Q4al-pl),见于北岸局部钻孔中,厚3.3m,褐黄灰白色,可塑,饱和,土质较不均匀,б0=235kpa。8⑩残积砂质粘性土(Qal),分布于整个场地,厚1.8-22.4m,以棕红-灰黄色为主,坚硬,局部硬塑,饱和,矿物已风化呈土状,原岩结构由上至下从不清过渡到尚可辨认,系花岗岩风化残余物,石

7、英砾石含量2-5%,局部为残积粘性土,б0=260kpa。11全风化花岗闪长岩(γδ53),分布于整个场地,厚5.19-18.8m,以棕红-灰黄色为主,矿物已风化呈土状,原岩结构可辨认,局部见长石等矿物未风化,б0=350kpa。12散体状强风化花岗闪长岩(γδ53),分布于整个场地,厚0.97-45.6m,棕黄-褐黄色,长石等矿物大部分已风化,其组织结构也大多被破坏,岩心呈散体状,局部分布有直径大小不一的中一微风化岩孤石,б0=400kpa13碎块状强风化花岗闪长岩(γδ53),主要分布于北岸及河床地区,厚0.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