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桃李、高足、桑梓的意思

杏林、桃李、高足、桑梓的意思

ID:9084972

大小:31.96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17

杏林、桃李、高足、桑梓的意思_第1页
杏林、桃李、高足、桑梓的意思_第2页
资源描述:

《杏林、桃李、高足、桑梓的意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杏林”作为医界的别称,由来已久。但是,为什么单单将“杏林”作为医界别称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在三国时代,庐山有位名医叫董奉,他医道高明,技术精湛,据传有起死回生之术。他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不收取病人的报酬,但是他对找他看病的人有个要求:凡是重病被治好了,要在他的园子里栽5棵杏树;轻病被治好的则栽种1棵。一年年过去了,经他治愈的病人数不甚数,他园子里的杏树也已聚棵成林,每到杏子成熟的季节,远远望去,一片繁枝绿叶中,累累红杏挂满枝头,煞是好看。后来,董奉又告诉人们,凡是到他的杏林来买杏的人,不要付钱

2、,只要拿一些粮谷放在仓中,就可以去林中取杏。于是,每年董奉用杏换来的粮食堆满了仓库,他又拿这些粮食救济了无数贫民。董奉去世后,“杏林”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明代名医郭东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种杏千余株。苏州的郑钦谕,庭院也设杏圃,病人馈赠的东西,也多去接济贫民。元代的书画家赵孟(兆页)病危,当时的名医严子成给他治好了,他特意画了一幅《杏林图》送给严子成。后来,人们在称赞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生时,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等词句来形容。近现代的一些医药团体、杂志刊物也常以“杏

3、林”命名。“杏林”,已成为医界的别称。有关“杏林”的佳话,不仅成为民间和医界的美谈,而且也成为历代医家激励、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医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来源《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桃李满天下:这句成语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一个宰相叫狄仁杰,字怀英,太原(

4、今属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谏,深得武则天赏识。武则天称他为“国老”(武则天即位时,狄仁杰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时,武则天也不让他跪拜,说:见狄公下拜,我浑身都痛。武则天常对其他大臣说:“不是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你们不要去麻烦狄老。”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多种措施,广罗人才,并让狄仁杰给他推荐能担任将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多成了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狄仁杰说:“推

5、荐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不是为私,是我应该做的。”公元700年,九十三岁的狄仁杰病死,武则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而众人又不能解决时,武则天常叹息说:“老天爷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了我的国老啊!”“桃李满天下”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到处都有学生。桃树和李树,比喻所培植的优秀人才。高足:有才能的弟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这两句诗现在已是家喻户晓,不过“汗青”指什么,却未必人人知道。其实,这与我们探究的图书起源大有关联。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图书,应该是竹简图书。在此之

6、前,无论是记录在甲骨还是记录在金属、石头上的文字,大多都带有档案性质,而且有很大的局限性:一则篇幅有限,二则阅读、携带都很困难。因此我们的先人选择了竹子和木板,作为新的载体。竹书是用竹子劈成长条状制成的。一根竹片称为“简”。多根“简”用绳子编起来,成为“册”,“册”字就是竹简被穿起来的象形。册也称“编”,又写作“篇”,用丝绳编的称为“丝编”,用皮绳编的叫做“韦编”。编好的竹简卷成一束,便成为一卷,长文则可以分为多卷。至今,我们的文章、书籍,都还沿用了“篇”、“卷”、“册”这些量词。其他像“书籍”的

7、“籍”、“账簿”的“簿”,都是由于与竹简相关而有了竹字头。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1000多年中(周代至后汉),竹书一直是我国图书的主要形式,直到东晋纸张的流行,它才被取而代之。历史上关于竹简的发现非常多,比较著名的,一次是汉武帝时,鲁共王修缮孔子故居,在墙壁里发现了《尚书》、《孝经》等大批竹简。据说这是孔子的后人为了逃避秦始皇焚书而藏在这里的。另一次是西晋武帝时,我们河南汲县有个叫不准的人盗掘魏襄王陵墓,从中发现了十几万根竹简。经过当时学者的努力,从中整理出《竹书记年》、《国语》等16种图

8、书。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过战国以前竹书的实物。近百年来的考古,曾多次发现发大量汉代以后的竹书,如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中出土了近五千枚竹简,其中的《孙膑兵法》,是一部失传了一千多年的珍贵典籍。竹书的形式使汉语中出现了许多与之关系密切的典故,《史记》所记载的“韦编三绝”便是一例,它说的是孔子晚年特别喜欢读《周易》,刻苦之处,以至于“韦编”都断了三次。《庄子》上说惠施方术很多,“其书五车”。以竹书来算,应该不太夸张,因为竹书体积较大,五车竹书,也算不得天文数字。这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