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荷塘月色》的写作手法

简析《荷塘月色》的写作手法

ID:9086072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17

简析《荷塘月色》的写作手法_第1页
简析《荷塘月色》的写作手法_第2页
简析《荷塘月色》的写作手法_第3页
资源描述:

《简析《荷塘月色》的写作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美的绽放——简析《荷塘月色》的写作手法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对同学们如是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我们并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的是感受美的心灵……然而,我们也并不缺少感受美的心灵,缺少的是表达美的才情。”的确如此,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和表达美的才情,这三者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不可或缺。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的感觉,画面和谐,美不胜收。但是,这朵“清水芙蓉”究竟是怎么“绽放”出来的?读者是如何感受到作者心中对荷塘月色所产生的那种美感呢?为了

2、表达所感受到的美,朱自清先生使用了“三招秘籍”,这“三招秘籍”使作者将其眼中和心中的美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并最终使读者也能清晰地见出荷塘月色的美韵。秘籍一:借助修辞,使形象更为传神作者在文中最显著的写作特色就是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明喻、暗喻、拟人、通感、象征等,使事物形象由静转为动,由无生命转为有生命,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读之犹如亲见亲历。尤其是通感手法的运用,更是将难以把捉和保留的、抽象的嗅觉形象“清香”,生动精彩地描绘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清淡飘渺,若现若隐,真是一种奇妙的感受。能够将如此奇妙而抽象

3、的感受充分形象地表达并传播开来,足见出作者那“表达美的才情”。秘籍二:巧用对比,使情感更为强烈作者在文中一共用了三层对比,分别是将白天与夜晚进行对比,将“不宁静”和“不自由”的心境与荷塘月色优美的意境进行对比,将旧时采莲的趣事和“无福消受”的现实进行对比。第一层,将白天和夜晚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在白天里的“不宁静”和“不自由”,“不宁静”和“不自由”也是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第二层,将“不宁静”和“不自由”的心境与荷塘月色优美的意境进行对比,突出了月下荷塘的美好以及作者暂时舒缓的心情,是文章写得最漂亮的地方,同

4、时,能够静下来真正欣赏到自然的美,这也是一个人难得的境界;第三层,将旧时采莲的趣事和“无福消受”的现实进行对比,这不但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情趣,同时也突出了作者“求美而不得”的无奈,于是再次回到现实的“不宁静”和“不自由”,文章的主旨也由此而彰显出来。秘籍三:注入音乐,使意境更为和谐朱自清笔下的月下荷塘之所以诗情画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音乐的注入。好的文章,不但有画面、有情感,而且还有音乐。这篇散文,其音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将静的画面转化为音乐的感受。文章多次使用通感手法,使人们在欣赏直观的画面时

5、,仿佛还听见了音乐嵌入其中,绘声绘色,形象逼真。沉浸在优美的景色中,就如同陶醉在美好的音乐里。第二,将理想寄托于画中的声音。《荷塘月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静”,但静中也还有一些声音,一是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二是旧时采莲的歌声。对于那采莲的歌声,已是过去的事,作者只能在记忆里听见,而现实中的蝉声和蛙声,才是“不绝于耳”的。作者回忆着那些采莲的趣事,其热闹和风流,足见其自由和欢快;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树上的蝉与水里的蛙一样自由鸣唱,然而那热闹与风流、自由与欢快,只有那蝉与蛙才拥有了。第三,在写法上,作者采用了大

6、量的叠词,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韵,这本身就是一种音乐的营造,声韵结合,文质兼美,意境悠远而和谐。朱自清在表达上的才情,使他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完美而幽深的画面,一朵“清水芙蓉”鲜然绽放;然而,才情是无法用语言来概括的,以上所谓的“三招秘籍”,只是文章中比较突出的一些手法和技巧罢了;我本木拙,那些更为幽深的东西,恐怕要更富才情的人才能表达出来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