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地名由来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西安市地名由来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ID:9089567

大小:43.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4-17

西安市地名由来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_第1页
西安市地名由来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_第2页
西安市地名由来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_第3页
西安市地名由来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_第4页
西安市地名由来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安市地名由来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西安市地名由来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众所周知,地名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它不仅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指代作用,而且也反映了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因此,可以说,作为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体现的地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是其璀璨的结晶。特别是汉语地名,因其以汉字这种“因形示意,寓意于形”的文字体系为载体来表达呈现,故基本脱离不开传统文化的范畴。传统文化就如一块雄厚的基石,为汉语地名命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探讨地名由来,我们先来说说现今人们所谓“地名”是怎么出现的。“地名”一词的形成,有一个复

2、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是归纳,分析,进而概念化的结果。现代意义上的“地名”概念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其中有“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的话;而与班固同时代的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也运用了“×,地名,从邑×声”的释名方式。而现存最早的地名学著作《汉书地理志》, 是一部以汉代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志书,收集了汉代县以上行政区划名称,重要的军事区划名称,各政区内的主要自然地理实体名,人工建筑和名胜古迹名,共达四千五百多条。最早地名词典则为晋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京相璠所著《春秋土地名》,它是我国第一部地名词典。该书主要对先秦诸史中所载春秋

3、时期的地名,进行渊源、类别、位置的解释。清代学者陈芳绩编纂的《历代地理沿革表》,则是我国第一部地名沿革表,分部表、郡表、县表三等。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从公元前11世纪直至近代,先后有17个朝代或政权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作为一座千年古城,西安市各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而对其的研究也能为我们全面了解西安市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有所帮助。本文主要以西安市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长安九个区比较著名的地名为研究对象,从地名命名与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等的关系入手,在探究其由来的基础上,阐释其与传

4、统文化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错综复杂关系,以便对实际层面上的地名管理与服务、地名文化保护与发展和地名标准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持。西安地名的物质文化特征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其与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要认识、指称它们,首先就得给它们命名,给它们一个符号代码,一个由人们创造出来或加以改进的事物更是在出现之初就已经被赋予了一个名称。而地名的物质文化特征首先体现在其与特定地理环境标识的关系上。比如,位于

5、文昌门内、北接端履门柏树林,就是因明正统年间,西安知府孙仁益拓建此街并在两侧广植柏树而得名柏树林。还有草场坡,宋人张礼的《游城南记》中有“草场坡在永乐坊,即横岗之第五爻也”的记载;元代骆天壤的《类编长安志》也有“在朱雀门外,乃旧之草市,有坡故曰草场坡”的记载。从柏树林、草场坡这两处地名命名的方式上,我们能看得出来其与当时当地的典型地理环境标识的密切关系。所以,即便是刚来西安的陌生人,听到这两处地名也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当时当地的地理环境概况。地名的物质文化特征还体现在其与经济生产活动的关系上,有可能是该地经济发展的记录,反映着当地历史社会经济、

6、商业、手工业、畜牧业、工矿业等状况,多少可以窥见某一地域的经济类型和特点,为我们认识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分布提供佐证。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案板街,在元代称南巷,清顺治年间因有售案板店铺而改名。炭市街,原只是清中叶一个堆放煤炭的无名小街,后因商而声名大振并得名炭市街。还有五味什字,自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初年,这里都是多种药业的汇集地,曾有藻露堂、树仁堂、万年堂等多家中药店。因我国中药分甘、辛、酸、苦这是当时民族政策影响地名命名的一个佐证。咸五味故而得名。最有意思的当属位于东关正街东端的“鸡市拐”。其实最初真的是个农贸市场,只是年代较为久

7、远而不被年轻人知晓而已。据《东关旧事》里介绍说,“明末清初,养鸡者便集中在此卖鸡,形成鸡市。‘市’后加了个‘拐’字,源出何处,无从考证,就这么叫着,习惯了,觉得很有意思,没有了‘拐’字,反倒别扭得难以接受。”  据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说,当时的东关是西安经济最活跃的地方。有京广百货、布匹棉花、土产杂货、干果调料、农具用具、肉类蔬菜,七十二行应有尽有。京货巷、鸡市拐、炮房街,都是因专业市场得名的,大街小巷车来人往,一片喧嚣。当年鸡市拐的确切位置,应在东关正街东端与柿园路相接、向北进入更新街的岔口处。如今的鸡市拐并没有确指哪一条街道,而泛指这一片

8、地区。要说具体点就是更新街最为接近了。而更新街在解放前则叫更衣坊,在明清时,是接待进入西安府的官员的迎候之处。西安南大街有条小巷叫“粉巷”,打听来几种关于名字的来历。  第一个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