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道家隐逸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略论道家隐逸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ID:9090624

大小:2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7

略论道家隐逸思想及其当代意义_第1页
略论道家隐逸思想及其当代意义_第2页
略论道家隐逸思想及其当代意义_第3页
略论道家隐逸思想及其当代意义_第4页
略论道家隐逸思想及其当代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略论道家隐逸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士人有隐逸的传统。与道家逍遥理论相联系,本文简析道家隐逸思想的内涵与发展历程,并剖析其当代意义。  中国士人有隐逸的传统。与道家逍遥理论相联系,本文简析道家隐逸思想的内涵,描述其发展历程,并剖析其当代意义。  一  道家逍遥理论与实践有一个发展的历程。具体说来,它表现在《庄子》逍遥观以及庄学士人(主要是郭象等)对《庄子》逍遥思想的注解和发展之中。  庄子的逍遥思想颇为复杂,但就其基本思路而言,它表现为对士人身心困境的全面对翻。这些身心困境,如生死困境、时命困境、情欲困境、是非困境等,由在世者之有偏的“成心”而来,故“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弛,而莫之能止”(《庄子·齐物

2、论》)。与此相对相待之身心困境对翻,逍遥之路就体现为一条由“齐是非”到“齐万物”再到“齐物我”的不断超升的道路,而为此,即要求士人能够以“真常之心”否定有私“成心”,从而在体“道”之“坐忘”和“心斋”的内冥的神秘性的和自反性生命体验中去达到对大“道”指体认。与世俗困境对翻,体“道”之境是安命无情、无是无非、不死不生和物我一体的,故至人“浮游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他的逍遥表现为对世俗境界的绝对超越。但进一步,至人在世而不离世,故他又“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则翱翔于万物之上,与大道合一的至人之逍遥

3、最终也还是实现在“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庄子·人间世》)的混世之游中的。  郭象的逍遥思想建立在以性为本的基础之上,其所谓逍遥之内涵也就是生命本性的自然实现罢了。但,在郭象处,为本之性,在群品处乃生命之本然物性,它由气禀所定而万物自然有分,而在圣人处则是精神之境界至性,它由超越所至而为圣者所独运。这样,对庄子的逍遥思想,郭象就既有继承,亦有发展。所继承者,至人无待境界之绝对逍遥,且这种超越之绝冥境界以“游外冥内”(《庄子·大宗师注》)为其基本实现方式,所谓“至远之所顺者更近,而至高之所会者反下”(《庄子·逍遥游注》),故绝对翱翔的超越境界乃是栖息于下而实现在世俗的名教进

4、而政治领域之中的;所发展者,在群品万物处,物各有性,性各自足,而此自足之性的实现即是万物各自之逍遥,并因此而有着适性而至的自得与自乐。在无为境界圣心的顺循下,它们自生自足,自得自成,没有任何内外的波荡与纷扰,呈现出来的是真朴、纯素的价值化的特征。  以道家逍遥思想之发展为理论背景,我们能够更自觉地理解道家隐逸思想及其实践。具体说来:  其一、隐逸的内涵。隐之内涵,曰拉开距离,以策安全。我们看到,庄子人生哲学的出发点其实是身心困境,而其解困之途也就是在身心两方面的拉开。逸之内涵,曰自我放开,自我实现。此实现首先是生命的安顿,是个体生命之本然需求的实现,但更重要的,此实现是精

5、神上的超越。在生命实现的过程中,因为异己伤害力量的存在,故须隐;而与亲和物的交通与合一,进而物我交融,并在这种物我交融和合一中去获得一种亲和性的内外环境,以保证个体本然生命和超越心境之自然实现和完成,这就是逸。逸以隐为前提,二者是一体的。  其二、隐逸的实现机制。隐逸的实现是自然的。在隐逸中,无论生命之本然性存在,抑或是超越性质的心境,其存在与实现都是自然的,是在无心无为中对自身的放松、放开与完成。作为真实生命的真实实现,隐逸是自由,但它与理性性自由和意志性自由不同,其自由是情态性性质的。在隐逸中,没有人生负累,它或者指谓着本然生命的自发自适的实现与完成,或者作为一种超越

6、性的追求,它超越于人的本然生命存在之上,指谓着一种无待亦无极的心境或曰境界。隐逸即是逍遥,即是情态性自由的实现。  其三、隐逸实现的条件。隐逸实现在亲和性的环境之中。就内在环境而言,它要求生命本然存在之淳朴、本真和自足,而不能够走向自然顺任中的放荡与肆越,而这需要它与超越心境间的和同与互动;就外在环境而言,它要求自身与所处环境间的亲和与合一,因为在一个具有异己伤害性的环境里,生命存在其实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无为与无心的。当然,无论在庄子抑或郭象处,至人之无待逍遥都是境界性质的,他们也因此是超越于利害、是非乃至死生之外的,而这意味着逍遥思想在实现领域上的不断扩展,意味着士人之

7、隐逸思想与实践在发展过程中对其前提的不断超越。  二  隐逸的历程,通俗而言,可以说“小隐隐林薮,大隐隐朝市”;进一步,也可有白居易所谓“中隐”之说,但就道家隐逸的真正落实而言,它最终是完成在技艺世界和艺术世界之中的。这是一个理论的发展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流转历程。  “小隐隐林薮”,此为避世之士。在污浊乱世,“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但“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微子》),避世之士不会如乡愿般合污同俗,而是以清高自检的;他们“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