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石钟山记》学案w

苏轼——《石钟山记》学案w

ID:9091227

大小:6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7

苏轼——《石钟山记》学案w_第1页
苏轼——《石钟山记》学案w_第2页
苏轼——《石钟山记》学案w_第3页
苏轼——《石钟山记》学案w_第4页
苏轼——《石钟山记》学案w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石钟山记》学案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石钟山记》学案主备人:王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中心的写法。3、学习苏轼质疑和探究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学习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学习难点: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苏轼质疑和探究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一、走近作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

2、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他的散文平顺晓畅,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等人并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他的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在词的创作方面,词作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二、写作背景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

3、使。三、基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彭蠡之口()钟磬()桴()止响腾硿硿焉()栖鹘()磔磔()云霄()鹳鹤()罅隙()噌吰()()窾坎()镗鞳()()之声汝识()之乎无射钟()臆断()四、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意。课内问题探究一、课前预习效果展示二、问题探讨(一)课文文本探讨:请同学们解释标注出来的(加点)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指明划线句子的句式。如果有不会的知识点,请标示出来,写在空格处,并与同学们讨论这个知识点。《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5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

4、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第一段:叙述关于石钟山得名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质疑,为下文亲临其境进行探究作了铺垫。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的经过,指出石钟山得名的缘由。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5第三段:发表探

6、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请同学们写出你不明白的知识点,并与同学积极探讨这个知识点:(二)、文意探究:(反复诵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1、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看法?作者是怎样质疑的?2、 第2段描写月夜石钟山绝壁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有怎样的看法?3、作者通过实地考察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他认为人们不能准确了解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有哪些? 三、当堂巩固 (一)填空1、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的宋代文学家有、、、苏辙,王安石、曾巩。2、《石钟山记》选自,作者,字子瞻,号,(时期)文学家。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而渔工水

7、师虽知而不能言。。4、余是以记之,,。5、事不目见耳闻,,可乎?(二)重点语句翻译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5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四、课堂小结本文不同于重在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一般游记,而是一篇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记叙夜游石钟山的情景,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得名之由,说明认为事物贵在“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文章先列举前人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并提出自己的质疑,再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