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ID:9091906

大小:32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17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的多样性_第1页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的多样性_第2页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的多样性_第3页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的多样性_第4页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的多样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的多样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到莫扎特的时代,音乐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量出现的音乐厅音乐已经占去了巴洛克时期常见的教会音乐和宫廷音乐的半壁江山。正如布鲁克所言:“音乐从为教堂、市镇和宫廷服务的半封建的手艺行业转变为主要供资产阶级市场的一种自由事业的职业。”转引自[美]苏皮契奇:《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周耀群译,第75页,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由此带来的音乐商品化的势头也愈加迅猛,面向商人、手工艺人和城市商人的剧场与音乐厅音乐使得这些中产阶级也可以像贵族和神职人员那样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音乐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革命性的变化,音乐开始变成一种大

2、众文化。在音乐会这一形式的发展历史上,英国人走在了欧洲大陆的前头。第一个获利的音乐会是1672年在伦敦白神父区举行的参见[法]贾克·阿达利:《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宋素凤、翁桂堂译,第6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演出者是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约翰班尼斯特Bannister,John(1624/1625-1679)。1661年查理二世曾派他去法国学习法国器乐,1662年回国后任12名弦乐演奏者组成的乐队队长。作品有歌剧《印度女王》和一些组曲、舞蹈音乐等。。毫无疑问,在18世纪中,城市和相对富有的中产阶级的不断增长,使得这些人群急于通过金钱参与到社会文化生活之中。

3、于是音乐厅成为了权力运作的一个新的场所。当然,这些中产阶级对于高雅文化的需要也是促使公开的音乐会开始逐步快速成长的一个原因。“音乐厅举行的晚间音乐会,和通俗戏剧、流行小说一起,成为18世纪空前活跃的市民文化新景观”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第174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对于作曲家来说,他们为这些中产阶级创作了一些较易演奏的作品供其娱乐,比如大量的器乐独奏、重奏作品,而这些作品的演出场所往往是在家庭、酒馆和集市。音乐家的经济地位开始逐步提高如1790年代,海顿在伦敦演出了“伦敦交响曲”,大量涌入音乐厅的欣赏者使海顿最终发家致富。,与之相反的是保护人或赞助

4、人这一角色的渐趋没落。在这个变化的时期,我们看到的历史就是我们现在所身处时代的雏形。音乐自身的内涵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器乐形式是交响曲、四重奏和奏鸣曲。协奏曲较之略逊一筹,因为,炫技在那个时候并不流行,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几乎都是为他自己的演出而创作的。音乐对于中产阶级群体的意义在于欣赏和家庭娱乐般的演奏方式。而四重奏和奏鸣曲的演奏者就是听众本身。为了使这些“听众-演奏者”能够准确理解音乐作品,作曲家在一部作品中综合了多种音乐风格,演奏者或使欣赏者可以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对比,想象出一些戏剧情节,如身临剧场之中。18世纪的“听众-演奏

5、者”非常喜欢这种情绪的转换以及冲突-解决的模式,他们可以辨认出源于戏剧、舞蹈、仪式以及相关音乐体裁的各种特殊风格。10在巴洛克时期,一首作品的风格几乎是不变的:这些作品往往都开始于一个舞蹈主题,并贯穿始终。古典音乐却与之不同,尽管一首作品可能开始于一种舞蹈节奏或是一些其它的性格主题,但是很快就会引出另外的主题,并且不断地进行变化。古典音乐中风格的变换非常迅速,体裁也非常宽泛,从严肃的教堂风格到最轻佻的舞曲无所不包。但是作曲家在体裁(风格)转变的时候往往并不明言,而当时的演奏者也是心领神会。下面所列出的就是最为常见的几类,每一类都列举了一部或多部古典时期的作品加以说明

6、。古典时期常见的舞曲有本文所列出的舞曲,其详情可以参见钱亦平、王丹丹著《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或斯坦利·萨迪编:《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II》的相关词条。:小步舞曲,除了作为乐章标题的作品之外,还有众多的小步舞曲“隐姓埋名”于古典时期的音乐之中,如莫扎特《F大调钢琴奏鸣曲》(K.280)第一乐章主部主题;萨拉班德,如贝多芬《降E大调第18钢琴奏鸣曲》(Op.31-3)第一乐章主部主题以及《埃格蒙特序曲》的引子;波兰舞曲,如克莱门蒂《F大调小奏鸣曲》(Op.36-4)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K.284的第二

7、乐章主题)以及贝多芬《三重协奏曲》(Op.56)的“波拉卡风格”(alapolacca)的终曲。吉格,如格鲁克的歌剧《伊菲姬尼在陶里德》第四幕的咏叹调(编码第24号)这首咏叹调最早是巴赫《降B大调帕蒂塔》中“吉格”的连接句,格鲁卡将其改编成歌剧《泰莱马科》(Telemaco)中的一首咏叹调,后来又用于《伊菲姬尼在陶里德》这部歌剧之中。、莫扎特的《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K.458)的第一乐章和《降E大调弦乐五重奏》(K.614)的第一乐章、海顿《G大调第100交响曲“军队”》的终曲乐章;加沃特,如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K.284)第三乐章变奏曲的主题;布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