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ID:9094483

大小:5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17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_第1页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_第2页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_第3页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_第4页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0月份每月一荐材料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于永正教了近四十年的小学语文,积淀的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但是,这“五重教学”的正式出台,是近几年的事。四五年前,张庆、朱家珑、高林生、高万同等先生在总结我的语文教学(应该说包括整个江苏省的小学语文教学)时,先是归纳了“三重”——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认为这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或者说是学习语文的过程。后来又加了一个“重习惯”,认为这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因为吕叔湘先生说过:“运用语文是一种习惯”。再后来,我自

2、己又加了一个“重情趣”,因为我觉得,我的语言教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有情有趣。在教学上,我追求的是“有意思”,而不是“有意义”。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多次听过我的课。他非常赞同我的意见,而且认为,从脑科学这个角度讲,“重情趣”应放在首位。他说:“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他从理论上对情趣作用、产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于是,“五重教学法”就这样形成了。事隔不久,张教授认为“法”字应该去掉,于是又改为“五重教学”。下面就分别向大家说一说。一、重情趣1

3、962年,我踏上了小学教育的岗位。那时的教学,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当时有一本很有名的杂志叫《知识就是力量》,刊名还是周恩来总理题写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们发现,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于是提出一个口号,叫“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无疑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又认识到,还有比能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的,知识是教不完、学不尽的,再说,今天该传授的知识假如缺漏了,明天还可以补,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兴趣,那么,明天就什么也没有了,自然也包括能力。现

4、在,许多人在谈论“人文性”,觉得我们的教育缺少人文精神,我认为这个看法很有道理。尽管目前大家对人文性的内涵说法不太一致,但总的意思是一样的,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确实在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我说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先说第一点。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

5、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又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过亲子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学生渴望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每位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崇高的神圣的师爱具有渗透力和感染力,如果老师真正理解学生,赋予其真挚、纯真的爱,就能使学生自尊

6、、自爱、自强、自信,激起他们幸福、快乐、奋发向上的主人公热情,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也就是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关于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了。清代学者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喜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瘘。”我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心情不舒畅,谈不上学习,更谈不上思维活跃,当然也谈不上创造。我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

7、一。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在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我表面上“和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较深刻的感受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需要教师的理解、同情。我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在我的语汇里,没有“差生”这个词。人家不就是文化学习成绩不好

8、吗?仅此一项不行,就是“差生”吗?这太片面。恰恰是这些所谓的“差生”一次次教育了我: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主动跑到我家里,帮助我搭防震棚的,是“差生”;开出租车碰到我,坚决要把我送回家的,是“差生”;当兵立功向我报喜的,是“差生”;逢年过节来看望我的,总少不了“差生”。许多所谓“差生”,长大成人之后往往很有出息……这些“差生”的表现使我汗颜、内疚,也使我逐步克服了头脑中的偏见,走向成熟。但是,最终使我转变对“差生”的看法的,是我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之后。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