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ID:9110602

大小:85.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4-18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_第1页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_第2页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_第3页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_第4页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_第5页
资源描述: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义专门造的A字,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例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即要求对方早点来,别来得太晚了,显得没诚意,不礼貌。显然应该写“早”字,但司马迁却写了个“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说的很清楚,“蚤”本是“啮人跳虫也”,就是今天的“跳蚤”。我们不能说司马迁不会写“早”字,也不能说那时“早”字还没出现,实事上先秦就有“早”字了:《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

2、”;又《隐公三年》:“早死”;《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大戴礼记》:“天子之善在於早谕教与选左右。”《史记》中也能找到用“早”的例子:《孝武本纪》:“天子即诛文成,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尽。”《留侯世家》:“后五日早会。”《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但在先秦、两汉时期,用“蚤”为“早”的例子多得很:《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左传·僖公23年》:“子盍蚤自贰焉?”《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史记·周本纪》:“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史记·

3、始皇本纪》:“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汉书·文帝纪》:“有司请蚤建太子。”这两个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同音字,故而相通假。与“早、蚤”同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例如:畔与叛——《说文·田部》:“畔,田界也。从田,半声。”《左传·襄公26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可见,“畔”指田间界限,即现在所谓“田埂”。《说文·半部》:“叛,半反也。”《尚书·大诰》:“三监及淮夷叛。”《韩非子·用人》:“使伯夷与盗跖俱辱,故臣有叛主。”但正如段玉裁在其《说文解字注》中所指出的:“古多假畔为叛”,如:

4、《史记·夏本纪》:“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史记·殷本纪》:“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疲与罷(罢)——《说文·疒部》:“劳也,从疒皮声。”《左传·成公26年》:“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12《韩非子·初见秦》:“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史记·河渠书》:“吾斗疲极,不当相助耶?”《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汉军屡疲,秦军必会。”可见“疲”就是现在的疲劳、疲累。《说文·网部》:“罷,遣有罪也。从网、能。网,罪网也。言有贤能而入网,即贳遣之。”就是对犯罪者免于治罪的意思。古文中常见的“罢职”、“罢官”就是从这里来的,即网开一面,只免去官

5、职而不治罪。然而,这两个字在上古同属于并母歌部,是同音字(后来由于语音分化而读作两个不同的音了),所以也经常借“罷”(罢)为“疲”,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罢苦百姓。”《吕氏春秋·简选》:“老弱罢民,可以胜人之精士练材。”《吕氏春秋·悔过》:“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史记·秦本纪》:“阻法度之威,以责督於下,下罢极。”《史记·秦始皇本纪》:“兵革不休,士民罢敝。”《史记·项羽本纪》:“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对以上“早、蚤”“叛、畔”“疲、罢”三组字,现在学术界一般是这样称说的:前面的叫本字,后面的叫通假字。当通假字出现在古书中时,我们现在要按照

6、本字的读音来读(如“罢”就不能读成bà,要读为pí),并按照本字的意义来理解。当然,我们也不难看出,只有当A、B这两个字都同时存在时,才有可能借A代B。一、通假字产生的原因那么,为什么明明有本字,为什么作者却不写本字而要写通假字呢?这个问题要从四个角度来认识。首先,正如前面所说,这是古人的一种习惯、一种时尚。比如“早”字,司马迁也曾用过,但因古人经常习惯以“蚤”代“早”,所以司马迁也未能免俗。笔者曾利用电脑统计,在《史记》中共出现通“早”的“蚤”字64次,直接用“早”字才27次;其中“蚤死”14次,“早死”4次;“蚤卒”8次,“早卒”1次。《韩非子》中共出现

7、通“早”的“蚤”字18次,直接用“早”4次;《论衡》中通“早”的“蚤”6次,直接用“早”36次。所以总的说来,时代越后,通假字越少,时代越早,通假字越多。其次,唐代颜师古曾指出,古人在记录语言时“仓猝无其字”因而用了个同音字代替。清赵翼在其《陔余丛考》一书中说得更明白:“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如此写的人固然可以说的写别字,但后人效尤,积非成是,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第三,古书经秦火而几乎被烧光,直到汉惠帝才取消“挟书令”,并从民间征集藏书。但所得甚少。汉代大多数的书籍是靠老年人将脑子里所记忆的背诵出来,写出来,重新“

8、著之竹帛”。由于背诵时只记住一个字的读音,未必能记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