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性德育背景下大学生知行分离现象研究

认知性德育背景下大学生知行分离现象研究

ID:9138489

大小:6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9

认知性德育背景下大学生知行分离现象研究_第1页
认知性德育背景下大学生知行分离现象研究_第2页
认知性德育背景下大学生知行分离现象研究_第3页
认知性德育背景下大学生知行分离现象研究_第4页
认知性德育背景下大学生知行分离现象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认知性德育背景下大学生知行分离现象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认知性德育背景下大学生知行分离现象研究莫忧[】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现代社会塑造有道德的人才。木文从个案调研切入,对大学生德育过程中的知行分离现象进行剖析,反思当前德育现状,结合德育介体、德育环境、德育教育的木质,分析了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关键词]知行德育道德知行分离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作为党性修养的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是一个重要部分。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是未来的可靠接班人,其道德品质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道德品质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要素构成的综合体。所以,知、情、意、

2、行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品质养成与否的检测标准在于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程度,道德行为是道德培养的归宿,是判断一个人道德好坏与否的最佳标准和最高境界。目前,我国高校的知行道德教育主要还是依托课堂教育进行“认知性德育模式”。认知性德育模式的教育逻辑为:“知”为“行”始,“知”必致“行”。它认为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先导,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的产物和外在表现。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新旧文化、社会思想发生多元碰撞,各种价值观念交锋交融,社会成员普遍面临着道德品质的重新思考。

3、基于当代知行德育的背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是目前德育面临的普遍问题,大学生群体尤为突出。一、大学生道德“知、行”分离现象调研基木情况木次调查在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问卷,在成都理工大学就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践行现状展开调研。木次调研对象是理工科学生和艺术类学生,大一、大四学生,按比例随机抽测,男、女生比例均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共发放160份,回收152份,有效问卷152份,有效回收率95%。通过对调査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对人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实践现状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二、大学生道德“知、行”相关性调查结果及突出问题该问卷分为三个部

4、分,第一部分调查人学生认为公民最应该具冇的品质,第二部分调查大学生认为公民最不应该具有的品质,第三部分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身上最突出的品质,通过对冋收问卷的分析,对比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统计结果,考察大学生“知”与“行”的相关性,结果如下:第一部分的排名分别是诚实、勤劳、孝顺、节制、仁爱;第三部分的排名分别是孝顺、诚实、独立、正直、守法。调研显示,被认为最重要的品质并没有成为每一个人的追求标准,映射为各自身上最突出的道德品质。问卷结果却表明只有2项指标吻合。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具有良好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同吋,却在道德行为上表现出与道德认知不协调的分离现象。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

5、: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标准在认知性德育中得到了统一,但是在实践性德育中得不到统一,就有可能认知一套行为一套,知行发生分离,因而知行产生知行错位、分离。三、知行德育的背景下,知行分离趋势明显在理论研究中,通常把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体而辅以其他形式的德育模式称作认知性德育,这是当代我国学校知行德育的主体。这种模式主要通过单一的“理论灌输”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品质的要求,指引道德成长。认知性德育以教育者是道德完美化身为理论假定,从教育者的理想出发,以“灌输”和“养成”为根本手段,把学生当做“存储机”,强制输入道德的金科玉律[1]。依据知、情、意、行“四要素说”,认知性德育认为“知”

6、必致“行”,因而其教育0的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道德知识,强调教育的说教价值,而忽视了其社会价值。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惯开始的,而行为和:>」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2]可见,道德认知要转化为道德行为必须借助实践形成习惯,没有实践,知行容易脱节。基于高校的认知性德育大环境,个体道德认知与个体道德行为的不一致己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在社会转型、虚拟化生存、文化全球化等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身处文化、价值、规范的流变之中,自身人生经历简单、认识水平有限、道德

7、理性尚未成熟,教师的单一讲解很人程度上是抽象化、空洞化,不一定能够对大学生入脑、入心、入耳,大学生对讲解的道德知识不一定能够充满兴趣,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指导其道德行为。在社会多元价值选择面前,面临着道德品质确立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障碍,个体道德认知因为缺乏通过实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理论,所以大学生对道德认知的情感依赖程度不深,其意志程度就不高,在处理实际问题吋,总是表现为道德认知偏离道德行为。四、大学生道德“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一)德育介体缺乏通俗性道德形成过程是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的内在知、情、意、行诸心理要素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