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诗歌进行审美熏陶

利用诗歌进行审美熏陶

ID:9142734

大小:59.4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9

利用诗歌进行审美熏陶_第1页
利用诗歌进行审美熏陶_第2页
利用诗歌进行审美熏陶_第3页
利用诗歌进行审美熏陶_第4页
利用诗歌进行审美熏陶_第5页
资源描述:

《利用诗歌进行审美熏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利用诗歌进行审美熏陶诗歌是美的化身,诗歌中所蓄含的美必须通过灵动的心灵来发现。如何让学生从诗歌中发现美、感受美、展现美是木文论述的目的。笔者从创设情境、朗读吟诵、品味语言、走进作品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关键词:诗歌;审美;情境曹兆红,任教于江苏省灌云县鲁河中学。诗歌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几千年来流传的诗歌,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作用。诗,往往具有简洁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感情,学生置身其中,可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纵观现行人教版

2、七一一九年级语文教材人选的111首诗歌(现代诗歌21首,古诗词30首,课外附录古诗词60首),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性诗歌,它们木身就是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然而,美,并不等于发现美。如何将诗歌的美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也只有发现美的眼睛呢?一、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心理研究显示,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的强烈审美愉悦,而作为文质兼美的诗歌通常也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这种审美期待正是教师实施审美熏陶的最佳契机.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画面等手段,创设课文所需要的情境,将这种内在的心理期待外化为审美注意,只要构成了一

3、种和谐的气氛和情调,那么课堂氛围就自然形成了。例如,教学《蒹葭》一诗,对于未有恋爱感受的初中学生来说,要他们去体味诗中的情味,实在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画面、语言等就可以凭其独特的感染力来渲染气氛。一位老师是这样设置的:课前多媒体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画面配以随风浮动的芦苇,画面两侧是一副对联:“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吟唱,感受雄浑质朴东方文明辉煌。”然后再以诗一样的语言导人: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秋水,伊人……一开始就让学生置身于一种美好的意境中,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典氛围,烘托了好的教学气氛,师生在这种设

4、置的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二、朗读吟诵,感知美的诗韵朗读吟诵是学习诗歌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于其他文学形式更适宜朗读和背诵。好的朗读吟诵能使学生达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境地,使静止的诗行动起来,变为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地带进诗词中,去领略诗歌那摇荡心灵的美。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可采取大声朗读、轻轻低吟、齐读、个别读、听录音跟读、加手势吟诵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吟诵中体味、感悟诗的韵律美,同吋指导学生注

5、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比如朗读韩愈的《左迁至南关示侄孙湘》吋,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洲/路八千。”重读的音主要有“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马不前”等。尤其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要注意“云横”稍微平缓,“秦岭”开始上扬,“家何在”处达到上扬的顶点,以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雪拥”处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蓝关”处开始下降,至“马不前”处降到极点。iL“马”字稍微拖长,“前”字顿收,以表现前途艰难的英雄末路的悲痛。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吟诵中,感悟到诗歌美以及和谐的韵律

6、,从而达以“0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冏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三、品味语言,领悟美的诗意诗,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强,读古诗是一种享受,就像在欣赏一首首或深沉或轻柔曼妙或慷慨激昂的曲子。同吋,古诗表情达意,通常用对偶、比拟、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用凝练而简约的语言,使得诗作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无限的遐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笔下大气磅礴的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笔下的水如此闲适;白居易眼中的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尤显绮丽可

7、爱;王勃眼中的水“秋水共长天一色”浩渺又恬静……在作者的笔下,“水”有了生命,有了色彩,让人心中涌动着不同的波涛,眼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读《望海潮》随着柳永欣赏都市之繁华,读《使至塞上》追随王维感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与壮阔,王昌龄的“青海长门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又是何等的雄浑又寂寥。四、走进作品,感受美的心灵叶圣陶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在诗歌教学中如果仅止步于满足教科书的分析,其结果只能造成学生思维僵化。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己知形象去再造新形象,实现这一B的,只奋借助丰富的联想和

8、想象完成。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联想。把诗中有、无、隐、显的空间填补起来。在脑中形成一幅与诗歌内容相符的图画。让诗中的意境通过理解、想象、联想,得到充分的还原、再现。这样就能理解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悲怆;感受《天浄沙秋思》里渗透的游子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