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毕业论文

“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毕业论文

ID:9203150

大小:214.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4-22

“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毕业论文_第1页
“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毕业论文_第2页
“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毕业论文_第3页
“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毕业论文_第4页
“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摘要:经典悲剧“赵氏孤儿”在司马迁《史记》中成型,程婴、公孙杵臼等义士的出现是司马迁对“忠”、“孝”、“义”等民族精神的赞扬。“赵氏孤儿”在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中成熟,韩厥、公孙杵臼的牺牲及程婴的忍辱负重换来赵武的“大报仇”大快人心,表现出纪君祥反元复宋的思想倾向。新的时代,“赵氏孤儿”的改编负载着现代文人对经典的思考与审视。金海曙对传统价值的颠覆,田沁鑫对千年仇恨的消解,陈凯歌对人性的拷问、命运的思考,都是在寻找属于现代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关键词:赵氏孤儿,流变,纪君祥,民族精神,现代性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问世后

2、争议颇多,这部电影中的“保孤英雄”程婴的形象与以往大不相同,“被动保孤”的程婴失去了在原来故事中的大义凛然,却变得更加人性化。追溯历史,“赵氏孤儿”故事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八年》,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对其做了重大改编,使这个悲情故事成型;纪君祥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对“赵氏孤儿”的改编堪称神来之笔,将它推上历史峰顶,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也称赞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是我国古代“最具悲剧之性质”的剧作之一,“既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本文将梳理“赵氏孤儿”的流变脉络,透析流变中的文化意蕴。一、《左传》到《史记》:“孤儿”悲剧成型

3、与民族精神的凸显“赵氏孤儿”名为赵武,乃战国时期晋国公卿赵盾之孙、当朝驸马赵朔之子,赵氏在晋国位高权重是有历史原因的。晋献公欲立其宠妃骊姬之子为太子,在骊姬的努力下,太子重耳及其他王子不得不流亡他国,在包括赵衰在内的一帮忠诚的跟随者的帮助下,历经19年重耳重回晋土,为晋文公。晋文公封赵衰为原邑大夫,代理国政。赵盾乃赵衰之子,子承父业,辅佐晋君,赵盾之子赵朔娶成公之姊庄姬为妻。与《左传》相比,《史记》中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出入较大,有许多学者对其做了考究,笔者赞同白国红的观点[1]白国红《<赵氏孤儿>史实辨析》,《北方论丛》,2006年第1期。,认为

4、《左传》较为可信。不过,司马迁对《左传》“赵氏孤儿”18的改编使其初具悲剧格局,加之故事中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才让这个故事流传千古。(一)悲剧成型《史记》在《左传》的基础上,改变故事背景,增加程婴、公孙杵臼等中心人物及其保孤的情节,化原本平淡无奇的“赵氏族灭”之事为跌宕起伏的“义士救孤”的故事。1.人物之变《左传》中赵族被灭的罪魁祸首是庄姬,保孤之人也是庄姬,又在韩厥的努力下,赵武复得田邑;而《史记》中“赵氏孤儿”变的更加复杂,罪魁祸首是《左传》中没有的奸臣屠岸贾,“赵氏孤儿”被忠肝义胆的程婴与公孙杵臼保护下来,此二人也未在《左传》中露面,不变的是韩厥

5、在故事结尾的向主上禀明的角色,至于这些中心人物的事迹后文会有详细论述。2.背景之变。据《左传》记载,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819页。,“五年春,原、屏放诸齐”[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821页。,庄姬诬告赵氏谋反,晋君便灭了赵族。当然,庄姬诬告或许只是表面原因。赵盾之父赵衰忠随晋文公重耳而位列公卿固然可喜,但居安思危是人臣必须时刻谨记的,无论晋文公如何感激赵氏、信任赵氏,其子嗣未必感激信任,断不可恃功傲物。当赵氏力量日渐壮大,晋

6、君在赵氏被告谋反这样一个漂亮的借口下铲除赵族势力实为无缝。《史记》中的庄姬却是保孤人之一,“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氏灭乎,若号;既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4]司马迁《史记·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1783页。。司马迁提供的背景倒是直接。晋襄公归天之后,理应襄公之子夷皋继承王位,无奈夷皋年纪太小,此时赵盾若是另立他君,必位极人臣,赵盾欲立晋襄公之弟、夷皋之叔公子雍。夷皋虽小,其母岂肯善罢甘休?见赵盾便哭诉,甚至下跪,赵盾甚为忧虑,只得改弦更张。夷皋继位,是为晋灵公,灵公成人后对赵盾怀恨在心,变的骄纵无常,二人关系恶化。在这个过程中,

7、夷皋一派软硬兼施,太子母向大臣赵盾下跪,同时赵盾也“恐其宗与大夫袭诛之”[5]司马迁《史记·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1782页。,因此,赵盾不得不复立太子夷皋,这不仅使晋、秦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也为日后赵氏命脉埋下祸根。晋灵公长大之后怎会不记恨赵盾,何况“赵盾益专国政”[6]司马迁《史记·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1782页。,君臣权利之争是永远不可能调和的矛盾,只有付出血的代价,权回王手方可收场。“18灵公立十四年,益骄。赵盾骤谏,灵公弗听”[7]司马迁《史记·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1782页。,此时的灵公还未成熟,对

8、赵盾的不满也反映在了耍小孩子脾气上,无论赵盾口干舌燥的劝谏是对是错,他一概不听,这是对赵盾明目张胆的抵触,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