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鑑》概说

《资治通鑑》概说

ID:9253859

大小:51.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4-25

《资治通鑑》概说_第1页
《资治通鑑》概说_第2页
《资治通鑑》概说_第3页
《资治通鑑》概说_第4页
《资治通鑑》概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资治通鑑》概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資治通鑑》概說【「編年」體及其發展】【編撰過程及其書名】【體例──編年體通史】【內容】【宗旨──以史為鑑,而資治道】【影響:「通鑑學」】【價值】【附錄】   引言:「編年」體及其發展 錢穆:   中國人對於人事上的觀察與記錄,從古就注意到,那就是「歷史」。中國人對於人事特別看重「本末常變」四個字。人事有本有末,又有常有變。能把一件事分著年記載下,一年中又分著時、月、日記載下,這才可以記載出這件事情演變的真象。……事情的複雜性、變化性,定要從編年裡去看,才懂得這事之本末與常變。張傳璽:   按照年、時、月、日時間順序編排史事的

2、史書體裁,稱為編年體。它的萌芽形式是標時記事,這種記事方法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經使用,就是用干支紀日記事。……據《史記》記載周代王室與各諸侯國世系紀年的情況來看,西周末年開始,大都已經有了準確的連續不斷的按年記事的歷史記載,如晉史《乘》、鄭史《志》、楚史《檮杌》、魯史《春秋》等,都是史官年代順序記載的各諸侯國的歷史。史官按年代順序記載史事形成的檔案材料,稍事整理編訂,就成為早期的編年史。    東漢末年,荀悅依《左傳》之體,對《漢書》刪繁存要,撰成《漢紀》,體例嚴整,文字簡潔,述事明確,開創了編年體的斷代史。   從兩漢到南北朝

3、的各朝國史,大都兼有二體,南朝梁阮孝緒的《七錄》,於國史類就兼錄編年、紀傳二體史籍。唐初修《隋書.經籍志》,史部類目基本上沿用《七錄》,但是卻把《七錄》的國史類分為「正史」與「古史」兩類,正史類著錄紀傳體史書,古史類著錄編年體史書,揚紀傳而抑編年。劉知幾在《史通.古今正史篇》中雖然還把編年與紀傳並敘,但總觀全書,也已明顯地表露出揚紀傳而抑編年的傾向。從此,紀傳體壟斷了「正史」地位,獨居各種史體之首,編年史體屈居其次。   到了宋代,司馬光撰《資治通鑑》,使編年史一變長期沉寂的局面而得到了飛躍的發展,把編年史的編纂推進到一個新的

4、高峰。在它之後,史學界迅速掀起一股「《通鑑》」熱,出現了撰寫編年史的高潮。   「編年」體的出現比「紀傳」體早。晉太康年間汲塚出土的《竹書紀年》,殆戰國時魏國的史書,上起夏、殷,至魏安釐王二十年而止,貫通夏、商、周三代。準此,先秦已經出現編年體的通史。《春秋》雖歸為「經」,純粹就體例言之,亦屬「編年」,而且是大事記要的「記事」體,可藉以一窺古代編年記事的體式。《竹書紀年》文字簡要有如《春秋》,同為編年記事。至於《左傳》,依經立傳,敘述事件之本末原委,則已發展為編年敘事的體式。漢荀悅《漢紀》、晉袁宏《後漢紀》等,大抵模仿《左傳》

5、,這是採用敘事文體的編年斷代史。唐代確立以「紀傳」體為「正史」,「紀傳」體的地位遂凌駕「編年」體之上。至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出,才「使編年史一變長期沉寂的局面而得到了飛躍的發展,把編年史的編纂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峰」,這是一部採用敘事文體的編年體通史。  一、編撰過程及其書名 司馬光:    自少以來,略涉群史,竊見紀傳之體,文字繁多,雖以衡門專學之士,往往讀之不能周浹,況於帝王日有萬機?……竊不自揆,常欲上自戰國,下至五代,正史之外,旁采他書,凡關國家之盛衰,繫生民之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帝王所宜知者,略依《春秋傳》體,為

6、編年一書,名曰《通志》,其餘浮沈之文,悉刪去不載,庶幾聽覽不勞而聞見甚博。錢穆:   司馬光編集此書,朝廷許他「自辟屬官」,又許他借用政閣藏書,最後又許他「以書局自隨」:司馬光脫離了中央政府,去到別處,這個書局也可以跟著他跑。所以這書雖不是一部官修書,但是由政府詔修,並用大力資助。 張蓓蓓:   《資治通鑑》的編修方法之科學也值得大書特書。宋英宗既許司馬光成立書局,又許其自擇館閣英才一同助修,於是在得力僚屬的協助下依以下步驟進行:一、確定「叢目」。以當代曆學名家劉羲叟的《長曆》為基準,將所有年時月日確實考定,再將初步可考之事件

7、依序繫入。二、編輯「長編」。每一事件儘量搜求史料,務求詳備,並儘量理出端緒,羅列備索。如有異說,則予考證,以憑取捨。三、刪為定稿。由司馬光親自操筆,將近似於史料大全的長編大力修裁,寫成明快有組織有條理且文理一致的大書。中間刪取的過程,大略亦有粗刪、精刪兩次,刪去的部分在五分之四以上。四、寫出〈考異〉。《通鑑》一書附有三十卷〈考異〉,凡說有異同,雖只取其一,卻在〈考異〉中將其他異說列出,並說明自己取捨的理由,使讀者可以覆按。這樣精密的編修方法,一方面可藉群體之力突破個人搜採記纂的極限,一方面又能全出一手鎔鑄,避免集體工作的鬆散無

8、統之弊;一方面能寫成簡明精切、深入淺出的信史,一方面又不忽略龐雜的史料與精細的考據;真可謂是計慮至熟而面面俱到了。   司馬光認為以紀傳體書寫的「正史」,斷代成書,且依人物為主,卷帙繁多而有必要另寫一部簡明扼要的通史,改採編年體。仁宗時,他就開始醞釀寫史的工作,英宗治平元(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