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word学案

2017秋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word学案

ID:9259149

大小:9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25

2017秋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word学案_第1页
2017秋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word学案_第2页
2017秋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word学案_第3页
2017秋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word学案_第4页
2017秋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word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7秋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word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气温的变化与差异》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道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概念。2.学会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二、重点难点绘制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三、基础预习 要求:预习课本,根据以下知识提纲在课本上用红笔标出关键词并默记,然后默写完成填空,并结合预习目标用红笔标出重难点作重点记忆。(一)气温和气温观测1.气温的概念:气温是大气_________的程度。2.气温的单位:_______,记做_______。3.观测时间:北京时间2时、_____、14时、_______。4.观测求值:_________气温、月平均气温、_____

2、____气温。(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日变化年变化北半球南半球最高气温午后____左右陆地_____月陆地1月海洋_____月海洋2月最低气温_____前后陆地_____月陆地7月海洋_____月海洋8月日变化:最高出现在_______,最低出现在_______。气温变化陆地:最高____月,最低____月。年变化(北半球)海洋:最高____月,最低____月。2.气温的日较差与年较差(1)气温日较差:一天中______________的差。(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________________的差。 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四、导学问题

3、1.一年中,北半球大陆7月份气温达到最高,而海洋上几月份()A.6月B.7月C.8月D.9月2.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的学校,放暑假的时间一般是()A.1月B.4月C.7月D.10月3.某地7月月平均气温为26°C,1月月平均气温为-4.7°C,则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A.30.7°CB.-4.7°CC.21.3°CD.22.3°C4.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A.8时左右B.12时左右C.14时左右D.2时左右5.“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A.气温的年较差大B.气温的年较差小C.气温的日较差大D.气温的日较差小6.“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4、”是描述我国什么地方的什么地理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7、通过网络检索关于气温的资料,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四、参考资料古人是如何测量温度的?测量温度,在现代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在西方人发明的温度计尚未进入中国的古代,中国人是如何测知温度高低的?从史料来看,中国人很早就确立了寒、冷、温、热的“温度”概念,先秦时期观察“瓶中之冰”、南朝已使用“腋下温度”,还通过“火候”、“物候”来测定超高温、预测未来气温趋势,像“春暖花开”、“天寒地冻”,最早都是古人推测气温变化的词语;而“炉火纯青”,则表明温度已达到1200°C……1.“冰瓶”,中国最原始的“

5、温度计”先秦《吕氏春秋》:“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温度计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于公元1593年发明的。顺治年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首次将西方温度计概念带入中国。因此,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测量温度的仪器。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已出现了一种可以观察温度变化的“瓶子”:瓶子中装上水,如果水结冰了,气温即低于零下,进入寒冬了;如果冰融化,则气温回升。这种瓶子称“冰瓶”,也叫“水瓶”,可谓是中国最原始的一种温度计,被视为现一代温度计的雏形。冰瓶到底是什么形状的测量工具?现代考古中尚未发现实物,但从文献上可知,先秦时中国人已在使用。吕不韦

6、《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中有这样的说法:“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看到瓶子里的水结冰,就知道天气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藏了。这是古人利用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水-冰-水”的形态变化,来推测温度下降和升高的技术。类似的说法,在汉刘安《淮南子·说山》中也有记载:“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对于《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中所说的“瓶子”,到底是不是一种“温度计”,文中没有具体交代。可能正因为如此,“冰瓶”这种原始温度计未被现代学术界重视和认同,被误认为是一种普通的生活器皿。笔者认为,如果是普通的器皿,那为何不说“碗中之冰”、“缸中之冰”

7、、“池中之冰”?结合西方早期的温度计也是一种细长的瓶子,可以想像先秦时的冰瓶并非普通之物。如果进一步联系《淮南子·说山》中的上一句话–“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更可以侧证冰瓶是一种原始的温度计。“悬羽与炭”,这是古人利用木炭吸收水份的原理、首先发明的测量空气湿度的一种方法。试想,先秦人已发明和使用比测量温度难度更大的“湿度计”,发明和使用“温度计”是不是更为可能?虽然冰瓶测量温度在精度上有点粗,可能没有刻度,不能显示温度值,但其所透露出来的智慧是相当不一般的。伽利略发明的第一支温度计,便是用水作为界质,此后才有灌注酒精和水银的温度计出现,而中国人

8、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已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