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音乐九上《鼓浪屿之波》word教案

人教版音乐九上《鼓浪屿之波》word教案

ID:9259604

大小:1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25

人教版音乐九上《鼓浪屿之波》word教案_第1页
人教版音乐九上《鼓浪屿之波》word教案_第2页
人教版音乐九上《鼓浪屿之波》word教案_第3页
人教版音乐九上《鼓浪屿之波》word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音乐九上《鼓浪屿之波》word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欣赏课《鼓浪屿之波》背景:鼓浪屿是厦门市的一个美丽小岛,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又因岛上的音乐氛围浓郁,培养了不少音乐家,因而又有“音乐之岛”的美誉。1981年,词曲作者一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眺、遥想当年郑成功从这里领兵渡海,拼死战斗,终于赶走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近思今日,台湾与大陆沿处于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于怀,便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词曲作者简介:张藜(1932—)歌词作家。辽宁大连人。1948年入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后从事创作及教学工作。1978年调入中央民族乐团工作。代表作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苦乐年华》等。钟立民

2、(1925—)作曲家。江西南昌人。中山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就读于广东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曾任《歌曲》编辑部副主编、编审。代表作品有:《鼓浪屿之波》、《美国黑孩子小杰克》、《瑞丽江之夜》等。教材分析:这首歌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描述“我”生在台湾,却远离故土,站在与台湾基隆港遥遥相对的鼓浪屿,面对大海,思念故乡亲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不可遏制地迸发出来。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第5—12小节)可分为四个乐句。第一乐句的旋律起始于这首歌的高音区,而后由高到低,通过连续四组“递音”下行至低音“sol”,形成一个非常流动起伏的宽幅度旋律。这旋律犹如一股涌动

3、的浪花,又似“我”那奔涌的思绪和澎湃的心潮。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发展与延伸。切分节奏、流畅的旋律及三拍长音的运用,给人一种源远流长的感觉,仿佛“我”站在鼓浪屿,而思念故乡之情早已漂向远方——美丽的台湾岛。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第四乐句则是全曲的中心乐句。它肯定地表达了“我”热爱家乡一切可爱之处的思想感情。第二乐段(第13—22小节)也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出现了六度大跳,进而趋向高音区运行,一股激动之情油然而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在这里,作者采用了弱起、跳进等手法推动旋律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将旋律放在下属调上运行,从而加强了歌曲的动力并带来了强烈的新鲜感。在这

4、两个乐句的歌词中,特别提到了日光岩。这一来是日光岩为鼓浪屿的制高点,且为重要名胜之地;二来是300年前,日光岩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兵、挥师东渡之地。第三乐句重复唱出了两个“我渴望”,情绪表现得内在而急切。第四乐句多出了“34326—”这样一个乐汇。它打破了整个歌曲的方整性结构,实现了一种迫切之情,显得深情无限,思乡之情被推到了极限的边缘。最后两小节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结尾。它既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也实现了点题的目的。欣赏课《鼓浪屿之波》长春市第十三中学音乐教师翟佳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