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侠义观

浅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侠义观

ID:9292459

大小:300.00 KB

页数:79页

时间:2018-04-26

浅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侠义观_第1页
浅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侠义观_第2页
浅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侠义观_第3页
浅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侠义观_第4页
浅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侠义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侠义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侠义观1、相关定义1.1、书生概念之界定通读《聊斋》后我们可以发现,《聊斋》中关于书生形象的描写占了很大的篇幅,根据表中的初步统计,大概有340篇,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①要探讨《聊斋志异》的书生形象,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阐述清楚”书生”这一词语的确切含义。《辞海》中书生的定义是:儒生,读书人;《词源》中书生的定义是:读书人,多指儒生。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书生即”读书人”,《新华词典》亦解为”旧时指读书的人”,这说明在现代人的心目中,书生与读书人的概念是重合的。然而在古代,书生的

2、含义并不①孔子:《论语子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9页。刘洋:论《聊斋志异》男性人物形象5是那么简单,它与传统的”士人”、”士绅”“士大夫”有着千丝万缕、绝难分割的联系。因此,要阐述清楚何为”书生”,首先就要从”士”的含义入手。然而中国的”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概念。从古至今,很多学者都为理清这一概念的来源及发展流变等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推出了不少颇具说服力的观点。以近现代而言,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学者余英时认为:”士”在先秦是”游士”,秦汉以后则是”士大夫”。①何晓明认为:孔子以后,”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专门称谓。②包弼

3、德认为:”士”是被用来思考社会政治秩序的一个概念;同时,它指称某一社会成分。③冯天瑜认为:无论是士人的自命还是社会的期盼,士人都扮演着”精神导师”与”官僚后备队”的双重角色。④这些观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都包含了一定的道理,但说到底,对于”士”这一概念,至今学界仍未取得一个统一的定论。正由于考虑到情况的复杂性,使得笔者放弃了广义的”士”这一概念,转而使用”书生”这一相对狭义的词语。相对于”士”而言,书生的含义比较简单,就《聊斋》本身而言,其中的主人公大都是正以进士为目标的读书求学的童生、秀才,都是受过一定教育但又尚未迈入仕途的读书人。因此,书生

4、这一词语也更贴近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聊斋》的书生们大多居于社会的中下层,社会关系非常简单,迎来送往的不是社会名流、冠盖之辈,而是与普通百姓混迹一处,事实上,除了不参加农业劳动之外,他们的日常起居与普通百姓已经并无差异。虽然如此,他们仍然保留了浓厚的传统士人特色,其复杂而真实的性格充分折射出了那个时代多元的文化色彩。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下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可归纳为三级考试。第一级是小试,或称童试;第二级考试包括乡试和复试;第三级考试包括会试和殿试。就本文所研究的对象而言,书生的范围包括童生、生员、举人等。童生,即儒童,也叫文童。明清两代,凡习举业的读

5、书人,在没有通过考试取得生员(秀才)资格以前,不论年龄老少,均称童生。小试即童子试,俗称考秀才。童生参加县、府、院三个阶段的考试,如果三试都被录取,进入府学、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通名生员,即秀才的俗名,亦称诸生。生员又有贡生、廪生、监生、附生、增生等名目。生员是一种身份,还不具备当官的资格。但是生员入学以后,国家就给予许多优厚的待遇。生员可以享受食廪,可以免除丁粮,而且地方官对他们要以①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页。②何晓明:《百年忧患——知识分子命运与现代化进程》,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第9页。③包弼德:

6、《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5页。④冯天瑜:《百年忧患序》,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第3页。刘洋:论《聊斋志异》男性人物形象6礼相待。参加乡试的,必须是生员或出了贡的生员,没有考上生员而以其他方式取得监生资格的,也可以参加考试。清代沿袭明制,考期仍在八月初九至十五日,连考三场,每场三日,因在秋天,故称”秋闱”。乡试取中者成为举人,举人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但是未必就一定能够授予官职。就本文所言,研究的对象主要为生员,因为他们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只有考取举人才有机会踏进官场,但是清代的乡试是科举全过程中最难登第的一级,所以失

7、意者也最多。根据张仲礼的研究,清代读书人获取功名时的平均年龄是:进士及第时的平均年龄约为36岁,中举时的平均年龄约为31岁,生员取中时的平均年龄为24岁。刚过弱冠之年的生员,不仅要应对严酷的科举考试,还要面临成家立业的问题,所以在他们身上更能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和生存面貌。鉴于”书生”与”士”关系的密切性,在收集历代研究《聊斋》书生形象的资料时,”士”、”士子”、”士人”、”文人”、”文士”,”寒士”乃至今日人们多用的”读书人”、”知识分子”,等等,一概视为”书生”之通用称呼加以搜集整理,力求资料完整,叙述清晰。1.2、狐的概念以及狐文化

8、的流变始的图腾崇拜。上古时期,狐狸被视为具有高贵品格,同时带有灵性的动物。在((]L记檀弓》中记载”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