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践活动体现“数学味”(小学)

让实践活动体现“数学味”(小学)

ID:9303833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27

让实践活动体现“数学味”(小学)_第1页
让实践活动体现“数学味”(小学)_第2页
让实践活动体现“数学味”(小学)_第3页
让实践活动体现“数学味”(小学)_第4页
资源描述:

《让实践活动体现“数学味”(小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让实践活动体现“数学味”(小学)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从儿童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本册教材在第三单元的“图形和变换”之后安排了实践活动:“剪一

2、剪”。  “剪一剪”这个实践活动紧接在“平移和旋转”后,它的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教材上只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剪纸活动,分别是剪出四个排成一行手相连和四个围成一圈手相连的小人。       这样的一个学习内容如果只是让学生按教材的安排来完成两个剪纸活动,那么数学课就会变成了一节美术课。事实上,在全市教师集体备课时教研员也确实是建议我们可以让美术老师来上这节课。可是,我想教材之所以把这部分的内容放在数学书里,必定还是想要体现出它的“数学味”来。  按《教师指导用书》上所说,这个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

3、图形,结合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此外还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剪纸过程中图形的形成进行简单的推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层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再一次观察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是比较容易办到的。那么更高层次的“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如何来体现呢?通过自己的几次实践发现,教材上“平移”和“旋转”的四个小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画的半个小人与纸的折痕之间有

4、很大的关系。若画的方向弄错了,那么就无法得到预期的图形。但是这较高层次的推理知识只能作为一种剪纸技巧直接传授给学生。因为,作为成人来说要发现这一点也是有难度的,更何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如此一来,岂不是真的成了美术课?  于是在学生动手剪纸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只画半个小人,纸对折1次,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可以得到1个小人;对折2次,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可以得到几个小人?对折3次呢?要得到4个小人,长方形纸要对折几次?就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我把乘法、除法、对称图形、找规律中的相关内容整和在一起,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了提升,使学生

5、综合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这样的教学过程正好也符合了奥苏伯尔的“同化教学理论”,即新知识可以从原有知识体系中派生出来或者引起某些类属的变化。这类学习能使原有知识的概念不断扩展和深化,获得深层次上的精确性。  在这样的制作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变换的奇妙,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发展空间观念的训练;并且能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而这样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更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使一节貌似美术知识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