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论文-针刺方向初探

临床医学论文-针刺方向初探

ID:9394623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30

临床医学论文-针刺方向初探_第1页
临床医学论文-针刺方向初探_第2页
临床医学论文-针刺方向初探_第3页
临床医学论文-针刺方向初探_第4页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论文-针刺方向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针刺方向初探            作者:张少君,骆钧梵,鲍圣涌,曹祥海【摘要】 针刺方向的选择与针向补泻法、针刺安全、得气、经气感传、腧穴主治及某些针刺法有关,正确掌握针刺方向可避免针刺意外,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关键词】 针刺方向;选择依据;刺法  针刺方向是指在针刺进针、行针施术过程中,针尖应对准某一方向或部位。针尖为激发经气的部位,针尖所朝的方向对腧穴经气的传导和针刺的疗效都起决定性作用,因而针刺方向是针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六版《针灸学》教科书中,在阐述穴位刺灸法时,大多没有阐明穴位

2、适宜的针刺方向及其与针刺安全的联系,不同针刺方向主治疗效的差别。笔者查阅近十余年的期刊资料,极少见专门有关针刺方向的详细论述。在实际临床中,由于受到刺法、穴位、补泻、病症等因素的影响,针刺方向具有多种选择性,需灵活掌握。本文着重讨论针刺方向的选择依据,现归纳分析如下:   1根据经脉的循行选择针刺方向   即狭义的迎随补泻,又称“针向迎随补泻法”。《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逆(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终始》也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

3、随,气可令和”。金代张璧在《云岐子经络迎随补泻法》中首倡针向迎随补泻:“凡用针,顺经而刺之,为之补;迎经而夺之,为之泻,故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此谓迎随补泻之法也”。明代张世贤《图注难经》的阐述使逆顺经脉而剌的操作更加明了化。张氏认为,“凡欲泻者,用针芒向其经脉所来之处,迎其气之方来未盛,逆针以夺其气,是谓之迎”;“凡欲补者,用针芒向其经脉所去之路,随其气之方去未虚,乃顺针以济其气,是谓随”。明代针灸大家杨继洲在其《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说:“得气以针头逆其经络之所来,动而伸之,即是

4、迎;以针头顺其经脉之所往,推而内之,即是随”。杨氏认为“迎随”是候时补泻及针向结合提插手法之补泻。现代在应用“针向迎随补泻法”的经验总结与临床报道多以经脉营气流注为理论基础,来解释其顺经而刺为补,逆经而刺为泻。从针灸文献和临床实践来看,单纯使用顺、逆经脉针向的针刺并不能引出预期补泻效果,但如果结合针刺提插、捻转、徐疾等其他手法,那么针向就能将这些手法所产生的补泻效应向正确的方向诱导,使其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和效应[1~2]。  2根据腧穴解剖位置选择针刺方向   为保证安全,在针刺某些腧穴时应选择朝向某一特

5、定的方向或部位。《素问》的《诊要经终论》、《刺禁论》等篇中曾有多处“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脏有要害,不可不察”,“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等警告和禁忌,提示颈、胸、腹、肩背及脊柱两侧的腧穴内有重要的脏器及组织,针刺时要严格掌握针刺方向、角度及深度,杜绝针刺事故的发生。有学者通过对尸体标本解剖观测研究,对一些临床上容易造成针刺意外的穴位定出较为安全的针刺方向和针刺深度。如陈跃等认为缺盆穴针刺方向稍向外斜刺[3];天突进针方向为向胸骨柄后方斜刺约24~26mm;肩中俞进针方向应

6、朝肩胛骨上角向外斜刺;定喘针尖朝脊柱方向斜刺。严振国等也通过尸体标本测量认为[4]:睛明穴进针方向要垂直或略朝后外85°角进针;肺俞、心俞、肝俞、胃俞等背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第一侧线上,针刺这些穴位时的进针方向,均采用向脊椎方向,即向内斜刺,进针的角度为65°角。如直刺,进针的深度不超过20mm。也有学者研究活体在CT定位下穴位的安全针刺方向,如方继良等研究风池穴CT定位下拟刺向3个方向(鼻尖、对侧内眦和对侧眼球)[5],结果刺向对侧眼球危险性最大,将伤及延髓;刺向鼻尖方向危险性最小,只会伤及椎动

7、脉;刺向对侧眼内眦时,将伤及椎动脉,少数可损伤延髓。总而言之,为防止针刺意外事故,必须对腧穴解剖位置及深部组织、器官的结构通熟明晓,操作中除了要掌控好针刺的角度与深度,选择相对适宜的进针方向是保证安全的前提。当然,不应片面追求针刺安全而忽视病情和腧穴特性,从而选择不恰当的针刺方向,取得疗效才是我们进行针灸治疗的目的。   3为提高针刺疗效选择某些特定的针刺方向   针刺方向在得气、循经感传、腧穴主治中起关键的作用,从而影响到针刺效果。   3.1调整针刺方向可促使得气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甚密,正如《灵枢

8、·九针十二原》指出:“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即进针后,患者在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的感觉。“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若气不至,除了调整针刺深度和加强捻转提插的强度外,还可将针稍稍提伸,改变针尖方向,促使针下得气。   3.2针尖方向在经气感传中起重要作用《千金方·针灸》云:“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运入抽病。”说明针刺经穴引发经气循经感传到达病变部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针灸问对》“得气,便卧倒针,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