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一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ID:9400733

大小:4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30

高一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高一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高一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西汉:中央集权削弱→中央集权加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日强,中央集权削弱→景帝削藩→“七国之乱”→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2、唐中期:设节度使→——中央集权严重削弱△节度使:集地方行政、财政、军事大权于一身,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

2、、北宋:全面削弱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集兵权于中央,抽精兵充实中央禁军①措施行政上:派文官任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的大部分由中央掌控②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③影响: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辖①元朝的行政区划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政司进行管理其余地区设行省→路→府→州→县△行省:全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②行省制度的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省制的开端。△从汉

3、到元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怎样?(答案置于标题“一”之后)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1、西汉: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①原因:丞相位高权重②措施: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从等,参与军国大事。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①结构和职责:②特点和作用三省分权,又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4、北宋: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①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宰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

4、权②后来: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5、元朝:设中书省,替代三省——相权加强,皇权削弱。△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演进的总趋势怎样?(答案置于标题“二”之后)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逐渐成熟1、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门第高者可入仕途3、隋朝以后:实行科举制,才学成为做官的主要依据△科举制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①形成于隋: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B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完善于唐宋元A唐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B

5、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僵化没落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思想,阻碍了科技和△为什么说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变化的总趋势怎样?(答案置于标题“三”之后)△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两大矛盾,这两大

6、矛盾斗争的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随堂练习:《全品》第3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3课,略)△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