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泉河河道设计治理研究

白洋泉河河道设计治理研究

ID:9427649

大小: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30

白洋泉河河道设计治理研究_第1页
白洋泉河河道设计治理研究_第2页
白洋泉河河道设计治理研究_第3页
白洋泉河河道设计治理研究_第4页
白洋泉河河道设计治理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白洋泉河河道设计治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白洋泉河河道设计治理研究  1概况  白洋泉河是丹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陵川县平城镇杨寨村,于泽州县东下村乡棘针掌汇入丹河干流,流域总面积625.3km2,流域长度48km,平均宽度13.65km,平均纵坡10.2‰。  河道设计治理长度9.5km,分县城段和农村段两部分。县城段治理长度2.65km,起止桩号0+000~2+650;农村段分3段,治理长度为6.25km,起止桩号为4+300~5+670、16+670~17+786、39+466~43+230;支流入河口治理长度0.8km.  2任务及规模  工程任务为保护各治理段范围内的人口

2、、耕地和交通道路的防洪安全,理顺紊乱的河道,减少河床摆动,清理河床淤积,根据治理河段现状布置堤防。县城段河道保护6个村、1.2万口人、800亩耕地、1条县道,1座桥梁及4条乡村道路的防洪安全;乡村段河道保护6个村、0.9万口人、2500亩耕地、1条高速公路、2条县道、4座桥梁及7条乡村道路的防洪安全。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工程治理范围内沿河两岸村镇人口少于20万,工矿企业基本属于小型,防洪等级标准为:县城段Ⅳ等,乡村段Ⅴ等;重现期适合采用县城段20年一遇,农村段10年一遇。  3水文地质条件  3.1水文  根据《山西省水文计算

3、手册》对河道分段进行洪水计算。白洋泉河治理河段分段洪峰流量结果如下:(1)云谷图段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河道最大设计洪峰流量为47.2m³/s;(2)潞城段河道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河道最大设计洪峰流量为192m³/s;(3)丈河村段河道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河道最大设计洪峰流量为228m³/s.(4)支流羊河段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河道最大设计洪峰流量为40.2m³/s.  3.2地质  本区地貌形态主要为黄土丘陵区,剥蚀侵蚀严重,沟谷发育,大部为平缓低山,以剥蚀为主。治理段地形总体平坦开阔,地表覆盖上更新统黄

4、土,侵蚀下切及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普遍淤积提高,沿岸黄土冲沟及阶地发育,主河床较窄,形成较宽的河漫滩。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地下水含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次为岩溶裂隙水及少量上层滞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及堆积层中;裂隙水埋藏于基岩石灰岩岩溶裂隙中,上层滞水零星分布于人工填土和第四系粘性土中。  区内未见自然不良地质现象。由于本区地势平坦,不会发生大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根据实地踏勘和调查区域地质资料,在工程区及其附近不存在全新活动断裂构造,也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工程地质作用。  根据《中国地震动

5、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确定堤防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不考虑地震液化问题。  4工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4.1工程现状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属太行山革命老区,是全省两区开发县(区)之一,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全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三大战略,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河道两岸居民生产活动的加快,天然河道被挤占现象越发严重。如本工程县城段全长2.65km全被挤占或开垦种植;农村段全长6.85km,全部被开垦种植。以上种种现象致使河道的行

6、洪能力伤失或大大减弱。  4.2问题分析  数十年来,全县降水量偏少,河道基本常年干涸,即便在汛期也是少水,河道防洪重要性得不到体现。同时由于河道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难题,城市快速发展产生的大量建筑和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河道内,严重堵塞河道;河道沿线居民则大面积开垦河床,加速河道两岸水土流失,岸线破损,生态多样性处于劣势,急需改善。山体森林覆盖水平较低。如若突发较强降雨,将给河道沿线农田、厂矿和居民人生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治理本工程势在必行。  5工程设计  5.1工程布置原则及堤型选择  5.1.1工程布置原则  工程堤防布置服从河流的流域规则,利于工

7、程安全和综合效益的发挥;堤线走向与布置位置,应服从河流的治导线;堤距应能满足河道过水断面要求,保证设计的洪峰流量能安全通过;河道底坡基本按河道现状底坡进行布置。  5.1.2堤型选择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堤防型式主要有浆砌石护岸堤防和浆砌石重力式堤防两种。护岸堤防顶宽0.5m,迎水坡比1:1.5,背水坡比1:1.0;重力式堤防顶宽0.5m,迎水面直墙,背水面坡比1:0.35;堤内均设有Ф50mmPVC排水管,梅花型布置,间距2.0m,后设反滤;堤防每隔10.0m设分缝,缝填聚乙烯闭孔泡沫板。  5.2堤顶高程的确定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

8、86-2013,堤顶高程应按设计洪水位加堤顶超高确定。河道设计水深采用规范推荐的公式,逐段试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