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洲曲》之技“巧”

浅析《西洲曲》之技“巧”

ID:9449072

大小:4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01

浅析《西洲曲》之技“巧”_第1页
浅析《西洲曲》之技“巧”_第2页
资源描述:

《浅析《西洲曲》之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西洲曲》之技“巧”//-->  [原诗]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浅析]  《西洲曲》是

2、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一、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

3、“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  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

5、,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三、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  四、蝉联而下,巧“接字”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

6、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全诗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