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凯利生平、理论贡献及着作

哈罗德·凯利生平、理论贡献及着作

ID:9454594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1

哈罗德·凯利生平、理论贡献及着作_第1页
哈罗德·凯利生平、理论贡献及着作_第2页
哈罗德·凯利生平、理论贡献及着作_第3页
哈罗德·凯利生平、理论贡献及着作_第4页
哈罗德·凯利生平、理论贡献及着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哈罗德·凯利生平、理论贡献及着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哈罗德·凯利生平、理论贡献及着作  哈罗德凯利是美国着名社会心理学家、人际互倚理论创始人、归因理论的发展者。1971年,凯利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8年,凯利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凯利曾获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家奖,此外,他还是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成员。  大师生平凯利1921年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博伊西,在加利福尼亚农庄长大,求学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分别于1942年和1943年获该校心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专司社会心理学专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务于美国陆军,从事航空心理学计划方面的研究工作。战争结束后,凯利回到学校,在

2、K.勒温领导的麻省理工学院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继续他的学业,1948年获得群体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留任该中心。  1950年,凯利接受耶鲁大学助理教授一职,并参与了C.霍夫兰主持的传播与态度改变研究课题;1953年,他与霍夫兰、I.贾尼斯共同出版了《传播与说服》,该书被誉为传播学领域里程碑式的着作;随后,他成为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社会关系研究实验室。  从1953年开始,凯利和蒂鲍特成为长期合作伙伴,直至1986年蒂鲍特去世。  他们的合作被认为是科学合作的典范。  1961年起,凯利应聘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直至1991年退休,此间他指导了关于联

3、合组织和人际适应的研究。  他关于归因理论的论文,综合了人们怎样推断事情原因,特别是行为原因的现存理论,从而为归因理论成为20世纪70年代主要研究领域的学科提供了基础。  1978年,凯利和蒂鲍特发表了对相互依存作进一步分析的《人际关系》一书,该书发展了社会动机的情境之源理论。  他后来的着作《个人关系》总结了其有关亲密关系的研究,综合了他思想的两个主要方面:互倚理论和归因理论。  理论贡献凯利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相互感知的过程以及小团体的内部关联,他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都有很大影响,主要集中于群体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等方面。  凯利和蒂鲍特在《群体社会心理学》一书中

4、,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该理论的前提为:我们与他人形成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它结合了心理学增强理论以及经济学的概念,来分析人际关系以及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  凯利和蒂鲍特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人际互倚理论,即认为小群体中个体之间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认为关系的本质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在互动中每个成员试图影响对1相互依附。因此,人际互倚可以定义为个体的行为结果影响着自身和他人行为的现象。  凯利和蒂鲍特先以结果矩阵作为互倚关系的分析方法,但该方法局限于它提供的只是对某一次互倚行为的分析。为了理解互倚关系的连续性和长期性,凯利发展了另一种研究

5、工具,既转换细目表。  转换细目表包括简单的单元成分,但是这些成分之间有不同的联合方式和结构。  转换细目表类似简单的计算机程序,A和B通过一系列的结合点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引起结果,导向情境的结束。这种情境结构可能会使其中一个个体在对方选择之前快速地决定采取主动,然后坚持这一主动选择,促使对方作出合作性选择。转换细目表表现出了双方的人格和行为趋向,如主动者积极、强大和值得信赖的特点,跟随者消极、对情境要求的敏感性特点。双方的这些特点会随着互动结果而获得增强。  转换细目表还可以描绘多种多样人际互倚模式中的行为特点,如优先权(如采取主动权)、兑现承诺、威胁、双方由于

6、互动的满足或疲劳而产生的变化、个体与急性或慢性子的冲突,以及许多其他即时现象。同时,双方行为的趋向如过分自信、信任、耐心和坚持等都可以在转换细目表中得到展现。  转换细目表不仅能够描绘出两人行为的选择和结果,同时还详细描述了他们从一种互倚模式进入另一种互倚模式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  1967年,凯利发表了论文《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在该文中,他认为归因过1个体对他的世界进行归因-目标、倾向以及内在特性的归因,并用立方体模型来描述这种过程。  这被称为三维归因理论,也被称为三度理论。  凯利对F.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他认为:归因乃是指个人对环境中的

7、事件,去觉察或推论其性质或原因的过程,这过程包括当事人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此种由刺激事件推论原因的心理历程,会影响个体后来的行为,可视为事件与行为间的中介历程。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他提出若干归因原则:共变分析、因果关系图解、打折扣原则、扩大原则、复杂必要原因和补偿原因等。  及3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知觉的对象;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既行为产生的环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