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定马家洞地质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

贵定马家洞地质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

ID:9485743

大小:118.0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1

贵定马家洞地质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_第1页
贵定马家洞地质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_第2页
贵定马家洞地质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贵定马家洞地质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贵定马家洞地质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秦小军(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四地质大队,贵州黔南558000)摘要:灾害区位于贵州省贵定县旧治镇桐荡村马家洞组,距离旧治镇约1km。该区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发崩塌为主,危害性极大。文章通过作者对该区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以期待能对区内地质灾害进行合理的防治。关键词:马家洞;地质灾害;特征;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0155(2014)11-0195-02DOI:10.13487/j.cnki.imce.005870

2、1环境地质背景1.1地形地貌灾害区域为溶蚀低中山沟谷-谷地地貌,地势总体四周高,中间低,中间为溶蚀谷地,为河流Ⅰ级阶地,地势平坦,相对高差为3~6m,居民点北侧地势较陡峭,自然坡度25°-60°,部分地段为悬崖,相对高差为135m,海拔最高点为北侧山顶,海拔标高1157.0m,最低海拔标高1015m。1.2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区内地层从新到老为:第四系(Q)、二叠系上统吴家坪、长兴组(P3w+c)、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二叠系中统梁山组(P2l)。第四系(Q):以淡黄色碎石土、深灰

3、色黏土为主,结构松散,厚3~10m;二叠系上统吴家坪、长兴组第(P3w+c):以灰白、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碎屑岩为主,厚200~250m,产状为110°∠28°;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上部为灰色、深灰色厚层状灰岩,含少量白云质;下部为灰色、深灰色层状、块状细粒结晶灰岩、泥灰岩、夹白云岩、泥灰岩,厚约80m;二叠系中统梁山组(P2l):薄至中厚层石英砂岩夹黏土页岩,局部地区含薄层煤厚16~87m。地质构造:区内位于杨子准地台黔南台陷贵定南北向构造变形区,由一系列南北向的背斜,紧密向斜及同向的

4、压性断层组成,燕山运动形成了区内构造骨架。其早期主要形成近南北向构造体系,晚期则主要形成近东西向构造体系。区内有一南北走向的逆断层,倾向南东,倾角72°。1.3气候及水文地质条件区内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云贵高原山区,位于冷暖气流的交汇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多阴雨天,显示副热带和湿润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5℃,极端最高气温为34.8℃,极端最低气温为-8.7℃,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43mm,最大降雨量1385.7mm(1977年),最小降雨量722.3mm(1966年),日最大降雨量234.9m

5、m(1999年6月30日),小时最大降雨量52.8mm。雨季一般始于每年的4月,结束于10月下旬,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4.94%,旱季为11月至次年三月,降雨量占全收稿日期:2014-07-09年降雨量的15.06%。区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地表水系较发育,多为季节性冲沟,区内有一河流自东向西流经勘查区南侧,其随季节变化小。1.4工程地质条件依据各岩组岩性、物理力学性质等,区内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及其质量评价分述如下:硬质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叠系上统吴家坪组第二段(P3w+c)、二叠系

6、中统茅口组(P2m),岩性以灰岩和白云岩为主,该类岩组力学强度高,抗风化能力强,岩体稳定性和完整性均较好,岩体坚硬程度为坚硬,抗剪、抗压强度高,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Ⅲ类,工程地质性质较好。硬质夹软质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二叠系中统梁山组(P2l),岩性为石英砂岩夹黏土页岩,该类岩组力学强度不均匀,抗风化能力差异性大,岩体稳定性和完整性均较差,岩体坚硬程度为较坚硬,抗剪、抗压强度较高,工程地质性质较差。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勘查区表层及斜坡,主要为淡黄色碎石土、深灰色黏土为

7、主,该类岩组结构松散,浅表部分浸水后一般可呈可塑~软塑状态,其工程地质条件差。2地质灾害特征2.1危岩带分布特征(1)Ⅰ号崩塌点危岩带由西向东90°方向呈面状展布,危岩带中部高两边低,全长38m,均高78m,卸荷带宽5m,总体积14820m3,其破坏力强,治理难度较大,边坡岩体类型为Ⅰ类。危岩带顶部海拔标高范围1133~1143m,底部海拔标高范围1076~1085m,相对高差70~80m,崩塌体近似直立,所处斜坡自然坡度30°-50°,根据微地貌划分类型划分为陡崖,危岩体岩性主要为灰岩,部分加

8、有少量白云岩,岩体风化严重,岩体较破碎,完整性差,节理裂隙特别发育,该危岩带近似垂直节理裂隙特别发育,岩层产状27°∠17°,崩塌体崩落方向180°,缓倾岩层与边坡组成斜向坡。(1)Ⅱ号崩塌点作者简介:秦小军(1982-),男,重庆梁平县人,本科毕业,工程师,现在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四地质大队工作。195危岩带由南西向北东40°方向呈面状展布,危岩带西部低东部高,全长20m,均高30m,卸荷带宽4m,总体积2400m3,其破坏力强,治理难度较大,边坡岩体类型为Ⅰ类。危岩带顶部海拔标高范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