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牙颌患者行新义齿修复治疗后的咀嚼肌功能及咬合状况

无牙颌患者行新义齿修复治疗后的咀嚼肌功能及咬合状况

ID:9494700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1

无牙颌患者行新义齿修复治疗后的咀嚼肌功能及咬合状况_第1页
无牙颌患者行新义齿修复治疗后的咀嚼肌功能及咬合状况_第2页
无牙颌患者行新义齿修复治疗后的咀嚼肌功能及咬合状况_第3页
无牙颌患者行新义齿修复治疗后的咀嚼肌功能及咬合状况_第4页
资源描述:

《无牙颌患者行新义齿修复治疗后的咀嚼肌功能及咬合状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无牙颌患者行新义齿修复治疗后的咀嚼肌功能及咬合状况  随着人类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无牙颌患者数量不断增多[1].对无牙颌患者修复治疗的效果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2012年10月~2013年5月,我们对20例无牙颌患者行新义齿修复治疗,观察了其修复前后咀嚼肌功能及咬合状况变化.现分析结果,旨在为无牙颌患者义齿修复效果的评价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20例于2012年10月~2013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行全口义齿修复的无牙颌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5~73岁,平均68.6岁.入选标准:①缺

2、牙导致咬合关系丧失,且前一副全口义齿(旧义齿)戴用时间为5~8年,垂直距离明显降低;要求全口义齿修复;②患者身体及精神状况良好,颞下颌关节无明显不适,检查时无明显压痛;可耐受新义齿修复治疗及相关检查;③无颌面部外伤史、手术史及重大神经肌肉系统疾病.④患者知情合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任意一条者.  1.2新义齿修复对患者行常规临床检查及治疗后完成全口义齿(新义齿)修复.采用二次印模法取功能性印模,利用下颌息止颌位测定并结合吞咽咬合法取颌位记录,上架,排牙,完成总义齿.临床试戴,边缘系带及黏膜压痛点缓冲,采用T

3、-ScanⅢ数字化咬合分析仪结合咬合纸对全口义齿进行正中牙合调牙合,去除牙合干扰点.  1.3咀嚼肌功能及咬合状态观察于全口义齿修复前(戴用旧义齿)及修复后(戴用新义齿)行嚼肌功能及咬合状态检查.检查均于上午进行,由2位医师协同完成.检查室应安静、屏蔽、室温20℃左右.  1.3.1嚼肌功能检查采用DISA-2000M双导神经肌电图仪行下颌姿势位(MPP)及牙尖交错位双侧嚼肌功能检查.下颌姿势位指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牙尖交错位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

4、广泛、最紧密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检查前将肌电图仪预热5min,受试者左手腕放置接地导线,确定仪器和被检者都良好接地,避免交流电波从身体传入仪器对实验造成干扰.  嘱受检者反复紧咬牙,确定两侧嚼肌位置(眶耳平面上,由外耳道上缘向前约2.5cm,垂直向下约6cm,下颌角前上方,反复紧咬牙时肌肉最紧张的部位);75%乙醇脱脂棉球擦拭受试部位皮肤,干燥脱脂棉球擦干,使皮肤阻抗小于20kΩ,以增加导电性.观察指标:①嚼肌电幅值:包括下颌姿势位、牙尖交错位右侧嚼肌电幅值(RMM)及左侧嚼肌电幅(LMM)和.②咀嚼肌活动不对称指

5、数(AsMM):AsMM=(RMM-LMM)/(RMM+LMM)100%.重复测量3次,每次间隔约40s,取平均值.  1.3.2咬合状态检查检查前向患者讲解并指导其练习从下颌姿势位自然咬合到牙尖交错位.用圆规和钢尺分别测量新、旧义齿中切牙的宽度及长度并据此选择个性化传感薄膜.打开T-ScanⅢ数字化咬合分析软件,将切牙宽度,患者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输入数据库;患者放松端坐于治疗椅上,双眼平视前方,下颌牙列与地面平行;将传感薄膜固定在手柄上,旋入患者口内并贴于上牙列咬合面.嘱患者从下颌姿势位自然闭口做正中咬合至牙尖交错位,紧咬2

6、s,重复3次,每次间隔0.5min.记录咬合力中点心位置(COF,指下颌处于牙尖交错位时计算机瞬时记录的咬合力中心的标记点)和双侧咬合力量平衡情况(左、右侧咬合力占总咬合力百分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行统计学处理.分析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的比较新、旧总义齿的咬合力、咀嚼肌肌电幅值的差异,咬合力中心点位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嚼肌功能①嚼肌电幅:修复前及修复后咀嚼肌均有较弱的电位活动,但左、右侧咀嚼肌电幅无统计学差异;与修复前比较,修复

7、后于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左、右侧嚼肌电幅均明显升高(P﹤0.05).见表1.②AsMM:修复后下颌姿势位左右两侧AsMM均稍有增加,在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减小,但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咬合状态①COF:修复后牙尖交错位时COF位置趋于中央,双侧咬合平衡性增加;②咬合力平衡情况:修复前及修复后牙尖交错位咬合力平衡分布百分比分别为(19.33±6.31)%、(5.38±2.65)%,P﹤0.01(t=10.578).  3讨论  无牙颌患者因咬合关系丧失需行咬合重建,建立正常接触,使咬合关系

8、与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等相协调,从而更好的恢复咀嚼肌功能.咬合关系的稳定与咀嚼肌功能密切相关[2],当咬合关系出现改变时,咀嚼肌功能将作出调整,如果此改变超过了机体所能适应的限度,肌功能则会出现异常.  肌电图作为研究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的技术手段之一,在无牙颌修复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