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武打的发展历史及其对武术传承的作用

戏曲武打的发展历史及其对武术传承的作用

ID:9495484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1

戏曲武打的发展历史及其对武术传承的作用_第1页
戏曲武打的发展历史及其对武术传承的作用_第2页
戏曲武打的发展历史及其对武术传承的作用_第3页
戏曲武打的发展历史及其对武术传承的作用_第4页
戏曲武打的发展历史及其对武术传承的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戏曲武打的发展历史及其对武术传承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戏曲武打的发展历史及其对武术传承的作用  1戏曲武打的概念界定  戏曲武打也叫武戏,是在戏曲舞台表演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是武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王国维先生将戏曲定义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也就是说,戏曲是通过歌舞的语言和身体的表演艺术来演绎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达到一定的娱乐欣赏,教化劝诫等目的。  戏曲武打形成在戏曲表演的歌舞过程中,更确切地说是包含在舞的内容之中。戏曲武打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它与武术的打斗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戏曲武打具有明显的程式化特征。戏曲武打是表现戏剧冲突的一种形式,是用来表现剧中规定情境中的格斗、战斗和战争的。  戏曲武打主要融合了武术和杂技

2、的一些技术动作,通过编排和程式化加工展现在戏曲舞台上,主要用于塑造人物形象,烘托表演氛围。戏曲武打是塑造戏曲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点的主要手段。而今,戏曲武打已经以其特色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不属于武术的表现形式,它只是在传统武术套路在各个方面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此,笔者将戏曲武打概括为在戏曲表演中为了刻画人物形象,烘托演出氛围,增强戏曲表演的艺术观赏性而出现的舞台武术表演形式,具有明显的表演性和程式化特征。  2戏曲武打的发展历史  关于戏曲的具体产生时间学者们说法不一。按照王国维先生对戏曲的定义来推断的话应该是在南北朝时期开始产生了完整意义上的戏曲。王国维认为

3、,北齐的《带面》、《踏摇娘》等戏,应是中国戏曲的起源,后世戏剧之源,实自此始.因为此二者皆有歌有舞,以演一事;而此前虽有歌舞,未用之以演故事;虽演故事,未尝合以歌舞;不可谓非优之创例也.  武戏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书哀帝纪》中:孝哀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但是这里的武戏主要指的是角力,而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戏曲武打。然而,带有武术元素的舞台表演形式却产生已久。戏曲武打,是应戏曲表演对武术动作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完整意义上的戏曲武打产生之前,就已经有很多的武术表演形式。诸如武舞、角抵、角力、相扑之类,都是用武术动作来表演供人们观赏娱乐。直到戏曲产生之后,某些故事情节的演绎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4、需要武术的内容来烘托,这个时候,武术才开始逐渐登上戏曲舞台。  2.1明代之前的戏曲武打  先秦以前的武舞就有很多的武术表演成分,如大禹时期的干戚舞,武王伐纣之后的大武舞,其中都是以武术格斗为主要表演形式,这些为后来戏曲武打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汉代的百戏中的角抵戏,就是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表演形式,张衡的《西京赋》中记载的《东海黄公》这一角抵戏,讲述的是黄公手持金刀与老虎搏斗的场面。《东海黄公》被来很多人称为是中国武戏的萌芽。但这种表演还只是主要表现角抵的内容,疏于故事情节的演绎,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戏曲。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演出中既有故事情节的刻画,又有歌舞的表演内容,被王国维

5、先生称作是中国戏曲起源的《带面》就是典型的武打戏曲,演艺的是兰陵王戴面具征战的故事,高齐兰俊王长恭,白类美妇人,乃著假面以对敌,与周师战于金墉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一,乃为舞,以效其魔击刺容。(《隋唐嘉话》)隋唐期间,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角抵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之后更出现了一些典型的戏曲武打表演,乾德二年秋八月,衍北巡戎装,披金甲、珠冠、锦绣、执弓、挟矢、族旗戈甲,百里不绝。百姓望之,谓之灌口神,这个场面讲的是五代时期的王衍模仿《灌口神》的仪仗装备,而灌口神是在五代十国时期非常流行的神话武戏,讲述的是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时候与蛟龙搏斗的故事,其中主要以武戏为主要内容。  到了宋代,随着城

6、市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出现了勾栏瓦舍的街头表演,在诸多表演之中,就有大量的戏曲武打表演。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目莲救母》,在《东京梦华录》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莲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一场接连演出七八天的大型剧目,而且其中有大量的外扮武将上舞介、净生接长人上舞枪介等描述,可见此剧中的武打场面之多,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戏曲武打的进一步成熟。  经过了两宋杂剧,金院本之后,元杂剧的出现使得中国戏曲艺术更进一步成熟。同时,元代的武打戏曲也更进一步发展,据《录鬼簿》记载,当时的国玉弟、天锡秀、天然秀、赐恩深、平阳奴等,都是以善于表演武戏著称的演员.元杂剧中出现了大量描写战争和打斗

7、场面的杂剧,尤其在杂剧中还专有一类称作绿林杂剧或脱膊杂剧的,演员就必须会翻幼斗,打飞脚等,必须学习武术和杂技。  在诸多杂剧作品中具体的武打戏曲场面主要表现在器械对打、徒手对打、人兽相搏、单人演练四个方面。  2.2明清及其以后的戏曲武打  明清时期,是我国戏曲艺术的高度发展阶段,也是我国武术史上的繁荣时期,武术人才辈出,并出现了大量的武术著作。昆腔的改革和京剧的产生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明代时期,在继承两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以及宋元南戏的基础上,经过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