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演进史(1947—1968)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演进史(1947—1968)

ID:9504040

大小:64.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5-01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演进史(1947—1968)_第1页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演进史(1947—1968)_第2页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演进史(1947—1968)_第3页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演进史(1947—1968)_第4页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演进史(1947—1968)_第5页
资源描述: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演进史(1947—1968)》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演进史(1947—1968)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讨论了金融演进的定义以及其三大主体的一般行为特征。本文仅以1947—1968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具体金融演进历程对政府、银行和企业这三个行为主体的运行模式加以进一步的说明。我们知道,任何的经济行为都是有其特定目标的,金融演进的终极目标显然不是由金融体系的外部因素赋予的,而是来自于政府、银行和企业各自经济目标体系的整合。作为经济微观主体的银行和企业,其主要经济目标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政府的主要经济目标则取决于具体的经济指导思想。目前,存在于世界经济中的主要经济指导思想由三类:一是以计划经济为基本特征

2、的苏联模式,其主要经济目标是建立在收入分配简单化基础之上的物质生产的增长,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极大丰富的物质基础”。二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本特征的英美模式,其主要目标是采取基本上自由放任的治理模式,确保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顺利实现。三是以社会市场经济为基本特征的所谓“第三条道路”,其最终目标在于在经济稳定健康增长的支持下实现国民生活水平(福利水平)的持续提高。从根本上讲,三者具有共同的最终目标指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点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最终目标也是并行不悖的,只是各种模式的实现途径不同而已:苏联模式强调物质资料生产和计划性,但取窒息了人的创造力,导致经济增长难以为

3、继。英美模式是建立在自由主义人文基础之上的,为个人利益的实现提供尽可能广阔的空间。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因其忽视确立适当的经济、社会秩序,长期内难以为个人利益的实现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大了其不确定性。目前,苏联模式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而英美模式与我国国情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作为两者的折衷,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代表的“第三条道路”就为中国借鉴的最大可能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通货膨胀高涨,基础设施、重工业乃至民宅遭到普遍破坏,农业产量大幅降低。战后美苏英法的分区占领人为阻断了原有的经济关系。同时以“摩根索计划”为核心的旨在限制和削弱德国的统治政策

4、令经济恢复面临巨大困难,其实际进程也十分缓慢:英美双占区1947年的工业产量仅为1936年的39%。金融演进大幅度倒退,马克狂贬,信用体系接近崩溃,物物交换盛行。随着英美对德统治观念的转变,特别是路德维希艾哈德(Lud)、哈耶克(F.A.Hayek)等人。他们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个人创造,而竞争时期最好的实现方式;同时竞争又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秩序内运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竞争持续地发挥其正面效应。苏联模式实行的是领袖指定的“整体利益”,与人民的正式需要难以长久地保持一致。;英美模式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大萧条,两者都无法确保‘大众福利地持续提高’,这一根本经济

5、目标地有效实现,所以他们提出了‘第三条道路’,核心内容为竞争秩序,即充分发挥个人、银行和企业等主体自由竞争的作用,政府只负责社会秩序的设定和调整。欧根将之具体化为市场经济建立地六项原则:一、稳定的货币秩序二、私有财产三、契约自由四、开放的市场(进入与退出的自由,特别是自由主义的国际贸易与货币)五、严格的责任六、政策不变性以及市场经济调节的四项原则:一、为了是权力分散而反对垄断二、收入与财产的再分配三、最低工资(萧条时期)四、个人与社会成本的均等化(环境问题)战后,米勒—阿尔马克(AlfredMuller—Armark)以此为基础,于1947年7月首次提出‘社会市场经济

6、’的概念。与欧根不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更加强调社会政策目标:“社会市场经济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但辅之以社会保障的经济制度,它的意义是将市场自由原则同社会公平结合在一起”。在于社会民主党提倡的计划经济的论战中,‘社会市场经济’最终获胜,并由路德维希艾哈德主持付诸实践,成为1948—1967年德国政府的经济指导思想。二、1948—1951年德国金融变迁1.政府的经济政策1948年被任命为英美双战区经济主管的路德维希艾哈德面对的是一片混乱萧条的景象。为重振德国经济,他在美国的支持下,以社会市场经济思想为指导,进行了大胆的全面经济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一、货币改革为消除严重

7、的通货膨胀、重建信用—金融体系,1948年6月20日《货币法》生效,该法规定:废除帝国马克,发行德国马克,每个居民分两次(第一次40马克,第二次20马克)以1:1的比价以帝国马克兑换60德国马克。同日《货币发行法》生效,该法规定:德国州际银行(联邦银行的前身)为唯一有权发行纸币的银行。货币流通总额不得超过100亿德国马克。1948年6月27日《兑换法》生效,该法规定:除已按1:1比例兑换德国马克的60帝国马克外,其余所有帝国马克现钞和银行存款一律按10:1比例兑换成德国马克。其中的一半可以自由提取,另一半冻结90天。货币改革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消除了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