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研究综述

当代文学研究综述

ID:9505003

大小:91.5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8-05-01

当代文学研究综述_第1页
当代文学研究综述_第2页
当代文学研究综述_第3页
当代文学研究综述_第4页
当代文学研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当代文学研究综述一、全球化与中国文学:陷于策略作为对一种未来趋势的敏锐感觉和把握,中国文学研究界对“全球化”的探讨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只是在讨论中采用了不同的命名而已,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后现代”、“现代性”等等。但是,2001年给学界的“全球化”讨论提供了最直接的契机,即WTO的签订,中国成功入关。正是因为这样的积淀和契机,2001年学界对“全球化”的讨论更热烈,更普遍,也更体现出讨论者的个体意见,相互之间的观点充满张力。对“全球化”冲击做出回应的讨论会,在2001年举办了很多次,几乎涉及到文学研究的各个学科。2001年8月11-14日,曾经中

2、断十多年的中美比较文学双边理论对话,在清华大学恢复。理论对话的总主题是“比较文学的全球化:走向新的千年”。2001年4月23-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室、《文学评论》编辑部与扬州大学举办“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讨论会。2001年10月10-13日,中外文艺理论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和厦门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研讨会。与会学者对“新理性精神”的提出,前提即在于“全球化潮流下,如何坚持‘中国立场’并发出‘中国声音’”。古典文学领域的研究者们,也举办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与新世纪文学理念”的研讨会,着重

3、探讨古代文学如何“致力于当代文化的建构”。各学科重要学者对“全球化”讨论的纷纷参与,将“全球化”讨论引向了深入。此前曾有过的简单二分法——要么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意识形态演变”从而抵制,要么认为是自由民主来临从而全面欢迎——已被超越,对待“全球化”的理性沉潜,成为2001年“全球化”的主流态度。2001年的文学研究界,首先理性地承认“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为身边的事实。学者只能以积极的姿态,来进行甄别和判断。目前,学界对“全球化”概念有着不同的见解。大多数人仍然笼统地把经济的“全球化”与文化/文学的“全球化”混为一谈

4、,在概念使用上显得不够准确和明晰。针对这种现象,王一川提出了“全球化”与“全球性”的概念区别。他用“全球化”来专门“指代经济状况”,而把“全球性”用来“描述在文化领域出现的全球各国之间相互参照、冲突、激励或共生等状况,主要涉及多种彼此不同的民族之间在宇宙观、道德、心理、社会、语言、审美和艺术等领域的全球依存状况”(1)。王一川用这两个区别性概念,把“全球性”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源头追溯到了晚清。他认为,从1840年到1899年,以“全球性”为基础的“现代性体验”就已经开始并逐渐生发。王一川的观点,为今天的“全球化”讨论提供了一种本土的历史参照。对“全

5、球化”源头的讨论,程文超则提供了一种立足西方的历史参照。程文超首先承认,“全球化”实际是“西方”的扩张。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种历史实况,我们所接受的“西方”不是一个整体。实际上存在着两个“西方”,“一个是体制内的政治经济运作与支撑这一运作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一个是对体制内的反思、反抗与反叛”(2)。如詹明信就认为西方文化存在着“晚期资本主义的表现”和“晚期资本主义的抗拒”两个方面。程文超也分析到,与五四激进派所接受的“现代性”相对立,存在着梁启超和学衡派对“西方”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另一种“现代性”。不幸的是,以梁启超和学衡派为代表的“批判的现代性”

6、遭到了忽视。程文超认为,今天对“全球化”的思索和接受,需要在两个“西方”的背景上,根据“中国需要”来考虑。王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对“全球化”也进行了历史溯源。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王宁在分析中得出结论,“全球化是一个开始已久的过程,全球化的过程并非始于当代,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3)。对“全球化”历史维度的梳理,目标是为应对“全球化”寻找一种精神资

7、源和经验保证。但是,在全球贸易规则和无边界的信息X络强烈影响下的今天,文学研究是否存在就成了一个问题。美国学者J·希利斯·米勒一篇《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对中国学者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力。J·希利斯·米勒引用了德里达在《明信片》中的描述,“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J·希利斯·米勒分析到,德里达对文学命运的判定来自于文学存在的前提的丧失:“在西方,文学这个概念不可避免地要与笛卡尔的自我观念、印刷技术、西

8、方式的民主和民族独立国家概念,以及在这些民主框架下言论自由的权利联系在一起”。文学实际上依赖于“自身与想象之间的间距;主客体分离的假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