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d联合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oad联合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ID:9507207

大小:5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01

oad联合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_第1页
oad联合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_第2页
oad联合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_第3页
oad联合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_第4页
oad联合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oad联合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OAD联合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杨俏玲,黄建宁,杨锐英【摘要】为比较OAD控制不良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每日1次注射甘精胰岛素与改用每日注射2次预混胰岛素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选择78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OAD+甘精胰岛素治疗组(n=40),另一组停用OAD,改用每日2次注射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30%短效,70%中效)(n=38),治疗12周后比较治疗后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h血糖(2hPG)变化、低血糖发生率、两组

2、患者HbA1c≤7%所占的比例。结果治疗后OAD+甘精胰岛素组FBG、2hPG、HbA1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预混胰岛素组FBG、2hPG、HbA1c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OAD+甘精胰岛素组FBG、2hPG、HbA1c降低更显著(P<0.05)。OAD+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发身率低于预混胰岛素组(P<0.05),且OAD+甘精胰岛素组有更多的患者达到HbA1c≤7%(31.6%VS15.0%)。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联合每日1次甘精胰岛素作为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

3、初始治疗更加安全有效。【关键词】甘精胰岛素;2型糖尿病;血糖甘精胰岛素是利用DNA重组技术,用大肠埃希杆菌的非病原性菌株生产的,在酸性注射液中完全溶解,呈无色透明溶液状,可用于注射。而在生理条件下,其溶解度则很低,皮下注射后酸性溶液被中和,溶解度降低,形成细微的胰岛素沉淀物,这些细微沉淀物在较长的时间里持续、稳定地释放胰岛素单体,因而甘精胰岛素具有长效、血药浓度无峰值、平稳降低患者血糖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证明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时,加用基础胰岛素是有效的治疗策略。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0月-

4、2008年3月在我院门诊和我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8例,符合mol/L≤FBG≤13mmol/L;7.0%  1.2方法开放性研究,用药后组内、组间对照。按随机表将入选者分为两组。一组(OAD+甘精组)继续原来口服降糖药,同时每日早上(7:00)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开始剂量为10IU,逐渐调整剂量使FBG<5.6mmol/L。另一组(预混胰岛素组)患者停服二甲双胍及磺脲,改用每日2次注射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30%短效,70%中效),开始剂量为早餐前10IU,晚餐前10IU,逐渐调整剂量使FBG<5.6

5、mmol/L、晚餐前血糖<5.6mmol/L。共治疗12周。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检测指标治疗前后采静脉血用美国自动生化仪测定FBG及2hPG。HbA1c采用微柱法测定。平时采指尖血用快速血糖仪(拜安易)测定空腹血糖来调整胰岛素剂量。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任何不良事件。将血糖<4mmol/L记为低血糖事件。12周治疗结束后检查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有无异常评价安全性。表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

6、。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本研究共入选78例,75例患者完成12周临床观察。其中OAD+甘精组2例失访,预混胰岛素组1例出现应急状态而退出。治疗12周后,OAD+甘精组FBG、2hPG、HbA1c显著降低(P<0.01);预混胰岛素组FBG、2hPG、HbA1c显著降低(P<0.05),两组比较FBG、2hPG、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甘精胰岛素联合OAD组中有更多的患者达到HbA1c7%(31.6%VS15.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

7、t;0.05)。表2治疗前后项目OAD+甘精组(38例)治疗前治疗后预混胰岛素组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  2.2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治疗中出现低血糖事件(均为轻度低血糖症,进食后缓解)甘精胰岛素组4例(10%),预混胰岛素组9例(2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2型糖尿病是因β细胞功能衰竭及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口服降糖药治疗很少能够达到并维持ADA所推荐的HbA1c≤7%的血糖控制目标,且

8、随着病程进展,血糖控制越来越差。研究显示1/3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使血糖控制达标,UKPDS示口服磺脲类药物的患者,在治疗6年中,药物继发性失效率为53%[1]。二甲双胍也有很高的继发性失效率[2]。因此胰岛素补充治疗应成为血糖达标、延缓疾病进展的有效手段。但是大多数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在口服多种降糖药血糖仍控制很差的情况下,却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