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

ID:9513077

大小:6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02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_第1页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_第2页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_第3页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_第4页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初中教育论文-->绪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课题研究的背景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德育的关键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今后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基础、作铺垫。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越来越凸显,同时,其科学性和实效性也面临着挑战和检验。根据霍夫曼(Hoffman,1982)的说法,共情(empathy)有神经学上的基础,而且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增强或抑制。他认为个体有感受他人情绪及经历他人痛苦的能力①。随着相关经验的不断总结,共情被广泛地运用于心理咨询、医疗护理、教育等领域,成为很多心理咨询师、医生、护士、教师

2、开展工作的重要理念。在心理咨询中,“共情”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因素。它强调咨询师要进入来访者的世界,体验对方的情感,真正理解和准确反馈来访者的真实想法,以此来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促进求助者的自我探索,自我实现。人是具有丰富情绪、情感的个体,思想品德教育要提升人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就应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准确把握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内心体验.笔者认为,如果能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及体现共情这一理念和方法,有目的有规律地把握学生的情绪情感、现实需要,不仅可以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使师生达到感情共鸣,还能够促进学生自发、内控地形成道德品质,提高思想

3、品德教育的实效性。2.课题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第一,探索共情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价值,为现代德育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目前,共情已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中得到广泛研究,学界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在继续推行德育改革的进程中,实效性不高的学校德育一直在探索问题的症结,这就是德育长久地迷失了自己的根基—人本身。德育是一项关涉人的精神世界发展的活动,要想提升人的精神素养,就需要深入个体的情感世界,发挥情感的中介作用。共情教育方法,正是帮助教育主体深入情感领域,为现代德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第二,探究共情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思想品德教育科学化提供新的思路。初中思想品德课

4、承担了中学德育的主要任务,初中阶段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在充分认识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此,德育方法的科学性及其最终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共情正是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而运用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能为思想品德教育科学化带来新的思路。(2)现实意义第一,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素质教育己经提出了20多年,关于“素质”与教育的关系,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己经“研讨”至今。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备受关注。共情能

5、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生活的理解,在师生的互动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探索自我,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第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共情运用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品德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也日益多变,许多教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唯“智力教育”的教学己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品德教育的实效性面临质疑,但苦于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初中教师共清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国外对共情(empathy)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有相当丰富的研究基础。共情

6、在心理咨询的作用、对医护人员的价值、对教育教学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非常全面。鉴于本文主要论述共情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问题,因此主要查找了共情在心理咨询和教育教学中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1)在心理咨询中的共情研究不同流派的理论家对共情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有着不太一致的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特别重视共情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人本主义治疗大师卡尔.罗杰斯(-->p;(3)在道德教育中的共情研究大卫·休漠的《人性论》(2002)中认为,类似关系、接近关系和因果关系使得人们在观察他人的情绪情感时,会结合自己的经验与习惯,用联想的方式体察出他人的情感,并产生相应的自我情感。亚当.斯密《道德情感论》(200

7、4),认为无论一个人怎样自私,他的天性中总是存在着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怜悯和同情他人,把自己置身于对方处境中,想象自己也处于同样的困境,体验来自于外界的情感。霍夫曼的《移情与道德发展》(2003)通过对移情的分析和探讨,以大量丰富的研究证明,道德教育不是枯燥的说教,而可以利用移情体验到自己和他人的需要。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有学者指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体现了共情的本质。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