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误区举隅及反思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误区举隅及反思

ID:9514000

大小:56.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02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误区举隅及反思_第1页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误区举隅及反思_第2页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误区举隅及反思_第3页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误区举隅及反思_第4页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误区举隅及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误区举隅及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误区举隅及反思编辑。摘要: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存在以史为纲、独学不用和讲授内容存在片面性等问题。为此,我们应在思想认识、教材编排、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改革,以使古代文学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误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1002-0845(2011)05-0048-03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涉及人物之多、作品数量之大,从对宋代主要文学作品集的粗略统计即可看出一斑: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收录可考诗人9000

2、余位,诗歌作品20余万首;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全宋文》收录宋代作家近万人,作品17万余篇;唐圭璋编《全宋词》收录宋代词人1330余位,词作近2万首。各书补遗之作尚不在以上统计数字之中。对高校古代文学教师来说,要讲好这门课程实非易事。笔者对当前部分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发现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仍存在若干误区。这些误区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并已引起部分高校的重视。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非是要对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进行批评,只是想发表一点看法,以期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古人云

3、,切磋琢磨,屡治而益精[1],即此之谓也。  一、误区之一:以史为纲,忽视文学原典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主要是以讲授文学史为主,以分析文学作品为辅。这是解放以后,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逐渐形成的教学传统。直到今天,在各种类型的涉及古代文学知识的考试中,仍以文学史为主。这也是产生今天古代文学教学重视对文学史的讲授、轻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的现象的主要原因。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舍本逐末,以偏概全。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学史与文学作品两个方面。文学史就是文学的历史,主要包括文学理论、

4、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等内容。学习文学理论是为了指导文学创作,而学习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是为了评价与审视文学作品。很显然,对于古代文学教学来说,这些内容虽然很重要,但它们不能代替文学作品本身。因为,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都是以文学作品为基础的。就整个古代文学结构体系来说,文学作品应占有主要地位,讲授时也应占据主要课时量。况且,学生们也只有在充分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对文学史上有关该作品的评价做出全面的、深刻的、正确的分析。如果我们没有读过文学作品本身,而仅凭文学史上的观点去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话,那么我们的评价将是非

5、常空洞的,而且是没有说服力的。目前,许多高校对古代文学的讲授主要以讲文学史为主,而略讲或者不讲文学作品。其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因为学生们更多的是从文学作品中而不是从文学史中汲取知识与营养。例如,有些学生没有读过《水浒传》,只能对《水浒传》的艺术特色、写作源起、结构体系等侃侃而谈,而对《水浒传》的具体内容却并不了解。以史为纲进行教学的结果是使学生偏执于对浅层次知识的了解,而不能洞悉文学原典的真谛。  其次,观点陈旧,非出己意。文学史是当代人写给当代人看的,其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及艺术特色的分析等都具有历

6、史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史对同一文学问题所持的观点或许有很大不同。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在写文学史时,由于占有资料以及归纳角度的不同,所持的观点也未尽相同。以变文的定义为例,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是寺院僧侣向听众做通俗宣传的文本[2],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是转变的底本[3],刘大杰主编的《文学发展史》认为是讲唱奇异故事[4],郑振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是和演义一样,把故事再演说一遍[5]。如果我们的古代文学教学以史为主,而忽视对文学作品的讲授,那么将会使学生失去判断的标准。要么是对

7、某个观点深信不疑,要么是面对不同观点莫衷一是。由于对文学作品本身缺乏足够的了解,他们很难提出属于自己的观点。毋庸讳言,学习文学史其实是学习文学研究史。今天所谓的文学史无非是用一代一代人的文学研究资料堆成的历史。以史为纲的教学将使我们越来越疏离文学作品。与此同时,文学史对各类文学问题所持的观点也会严重地影响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理解。  第三,涉猎狭窄,忽视原典。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的人文学科呈现了愈分愈细的趋势。文学史教材也由涉猎广泛、兼容并包,转为深究一艺、不关别类。内容精于专,而失之泛。五四之前,对中

8、国文学的学习历来是以直接讲授、背诵文学原典的形式进行的。文学史之名是晚清以后才出现的。可以说,此前的中国文学是只有文学而无史。虽然继唐代吴兢的《西斋书目》之后,诸家书目有了文史之称,讥评文人之得失,然仅附于集部之末,难登大雅之堂。范晔首创《后汉书》,其中的《文苑传》虽开辟了正史文人传记之先河,但于文学史不大相干。这种大文学观念一直持续到近代。据复旦大学周兴陆先生考证,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文学史是东林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