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郭敬明与韩寒的写作风格

剖析郭敬明与韩寒的写作风格

ID:9521347

大小:5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2

剖析郭敬明与韩寒的写作风格_第1页
剖析郭敬明与韩寒的写作风格_第2页
剖析郭敬明与韩寒的写作风格_第3页
剖析郭敬明与韩寒的写作风格_第4页
剖析郭敬明与韩寒的写作风格_第5页
资源描述:

《剖析郭敬明与韩寒的写作风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顺德大良实验中学2006年研究性学习优秀案例集剖析郭敬明与韩寒的写作风格高二(3)班鲁嘉欣陈曦冼为等指导教师徐东皓一、问题的提出韩寒、郭敬明,两人同样问鼎过新概念作文大赛冠军,两人同样成为了当代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两人同样在当代校园文学当中占有一席之地,两人同样是时下青少年竞相崇拜的“偶像派人物”。正所谓“异中求同,同中取异”,究竟韩寒与郭敬明两者的写作风格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小组决定缩小研究范围,以韩寒的《三重门》和郭敬明的《1995—2005夏至未至》这两部题材同为描写校园生活的小说为切入点进行探讨。那韩

2、寒和郭敬明的文章语言各有什么特点?两人在对人物描写方面有什么不同?为此,我们小组成员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学习。二、研究的目的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韩寒的《三重门》和郭敬明的《1995—2005夏至未至》的内容及文化内涵作一个系统的分析,从而重新客观地认识韩寒和郭敬明两人的写作特点和写作风格。三、研究的内容1.了解韩寒、郭敬明本人。2.从两部小说中的环境、动作、心理活动和他们对中国教育的看法等方面的描写进行分析,并着手于语言运用的特点。3.根据上一步所得的部分结论,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比较分析。4.

3、得出两人所属的写作风格的结论。四、研究的方法及过程1.带着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借助小说原著、相关书籍和互联网)。2.将原著精读,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3.进行分析。4.写论文。五、正文关于两人80年代的上海,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小孩在五岁时就被父亲逼着读《尚书》,背《论语》、《左传》,有了这样的基础,他小学时的语文成绩就出奇的好。由于小学时被视为“掌上明珠”,以致于在初中时他放松了学习,不快乐地混着日子,语文成绩也滑到了中游地带。但那时,他已开始发表文章。高中时,他以体育特招生的身份进入了市重点。在此期间,他

4、获得了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使他的文学才华浮出了水面,并以一本《三重门》轰动了全国。作为一名学生,他的成绩单上挂着七盏红灯,结果毫无疑问是留级。留级后的一年,依然是七盏红灯高高挂。但他依然走他自己的文学之路,对于他和他的作品,每个人褒贬不一。他,就是现在效力于上海大众333车队的职业车手——韩寒。另一个生长在同一个大城市的孩子,小时候过着平凡的生活,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里是个好孩子。他是个喜欢打羽毛球的活泼的孩子,喜欢穿风衣行走在长满香樟树的校园的沉静的孩子,有着明亮的笑容、深黑的瞳仁以及看不见的忧伤。

5、在高中生活中,他的成绩优异,各科的成绩都很平均,-6-顺德大良实验中学2006年研究性学习优秀案例集高中期间,他获得第三、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但在高三分科时,他毅然选择了理科。很多人不解,但他并没有放弃文学,至今已出版了几本长篇小说,发表了多篇散文。2003-2004连续两年成为了福布斯中国名人榜最年轻入选者;2005年他推出了据说是最具关注的长篇小说——《1995-2005夏至未至》。而他的学习从未荒废过,他考入了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成为一个优秀学生的典范。他,就是现就读于上海大学的一名学生

6、——郭敬明。之一——郭敬明与韩寒的写景风格纵观郭敬明的《夏至未至》与韩寒的《三重门》,从中不难发现,两位作者在环境描写的手法上,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在《夏至未至》中的多处体现了郭敬明的写景风格。我们选取其中一处他对上海的描写:上海,怎么听怎么没有真实感。那完全就是一个和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弥漫着霓虹灯和飞扬的裙角。倒是想看一看那些老旧的弄堂,正午的日光从各个角度切割着世界的明暗,斑驳而潮湿的弄堂墙壁,打着铃喧嚣而过的三轮车,黄昏的时候有鸽子从老旧的屋顶上腾空而起。这一切所散发出来的甜腻的世俗生活的香味曾经

7、出现在梦境里,像是微微发热的刚刚出炉的糖果。——Chapter.051998夏天·柢步·艳阳天他的描写仿佛是一个用最古老的照相机所拍出来的一张泛黄照片,模糊而又清晰地反映着上海的一个小小缩影,而且不仅有泛黄的颜色,还有时间冲刷出来的陈年芳香。弄堂是斑驳而潮湿,三轮车是打着铃喧嚣,鸽子在老旧屋顶上腾空,一个细节也不曾放过,构成一张鲜明的照片。照片不是影片,没有声音,将尘世的喧嚣给隔离开了,只剩下一片宁静,给人回忆、深思的感觉。郭敬明善于对环境进行细致的描写,文笔细腻地渲染出宁静致远、没有世俗喧嚣的气氛,而韩寒

8、则背道而驰。他是凭感觉去描写环境的,不刻意去营造美的环境氛围。他认为写文章就应该真实地反映生活,正如他在《三重门》后记中所提到的,生活何来如此多煽情的美景,何来如此多美丽的巧合。他不注重对环境的渲染,更擅长运用对比手法描写环境,以此引出议论。在《三重门》中韩寒是如此描写上海的湖:上海的湖泊大多沾染上了上海人的小气和狭隘。造物主仿佛是在创造第六天才赶到上海挖湖,无奈体力不支,象征性地凿几个洞来安民——据说加拿大人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