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ID:9523199

大小:6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02

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_第1页
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_第2页
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_第3页
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_第4页
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盖志佳1,2,张伟1,刘婧琦1,蔡丽君1,王谦玉1,赵桂范1,张敬涛1,李彩凤2,王玉波2(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2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摘要:试验为选取有效耕作方式及合理种植密度指导玉米生产,采用裂区设计方法,主区为耕作方式,副区为密度,以‘德美亚3’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T1)玉米产量高于秋翻平作(T2)和传统垄作(T3)

2、,前两者差异不显著,与后者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再降的趋势,D2处理产量最高,与D3差异不显著,D2、D3处理大于D1处理,但与D1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处理穗粒数、穗粒重最高,倒伏率、空秆率较低。通过本试验,得出以下结论:(1)免耕优于传统垄作和秋翻平作;(2)T2D2组合处理产量最高。.jyqkail:[email protected]。通讯:张敬涛,男,1964年出生,黑龙江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作物栽培与耕作研究。通信1

3、54007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安庆街269号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Tel:0454-8351081,E-mail:[email protected]。收稿日期:2014-10-29,修回日期:2015-04-02。0引言耕作方式的不同对产量和环境的影响也不同,最终的经济效益也不同。在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跃居全国第一的背景下,如何选取合理的耕作方式,对玉米生产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有关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观点不同。Kapusta等[1]连续20年研究表明,耕作处理对玉米产量一般无

4、影响。Alke[2]研究指出,免耕较常规种植玉米产量差异较小。张志国等[3]对24年的长期免耕与犁耕玉米的产量研究结果表明,前13年免耕平均玉米产量与犁耕相当,而后11年免耕平均玉米产量显著高于犁耕玉米产量,随时间的延长,免耕在产量上逐渐显示出优势。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免耕造成减产,免耕玉米产量一般比常规耕作低10%~15%,并提出不同的减产原因。此外,种植密度是易调控又经济的增产措施。但在生产实践中若不考虑具体生产条件,盲目选用耐密型品种或增加种植密度,会造成田间郁闭,田间小气候恶劣,通风透光不良

5、,中下部叶片受光较少,叶片早衰严重,品质下降[4-10];过度密植取株营养面积减小,对肥水的竞争加剧,导致植株营养不良、矮小,病虫草害加剧,生育后期空秆率及倒伏率大幅增加,最终导致作物减产[11-14]。由此可见,种植密度在玉米增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只是单一的研究耕作方式或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相关指标的影响。因此,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子以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旨在为黑龙江玉米生产提供合理的耕作方式以及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促进玉米生产持

6、续发展。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于2013—2014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试验地进行。前茬作物为大豆,土壤为草甸黑土,地势平坦,肥力均匀。供试玉米品种为‘德美亚3’。1.2试验设计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耕作方式:免耕平作(行距38~76cm,T1)、秋翻平作(行距38~76cm,T2)和秋翻垄作(70cm,T3),副区为3种植密度,分别为6、7、8株/m2,分别用D1,D2和D3表示,3次重复。小区为5行区,行长10m。免耕平作处理前茬作物为免耕大豆,大豆收获后秸秆全量还田,均匀抛洒。1.

7、3调查项目产量测定方法为对角线布点,每区取5点,每点5m2,按标准水分计算产量。室内考种测定项目包括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每穗粒重、每穗粒重、百粒重、秃尖长;棒三叶期测定棒三叶叶面积;成熟期测定株高、穗位高、茎粗、空秆率、倒伏率。1.4数据处理采用Excel2003和DPS7.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2结果与分析2.1不同耕作方式和密度对‘德美亚3’产量的影响从表1可发现,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着密度的升高,‘德美亚3’的产量呈先升高再减低的趋势,低密度(D1)和中高密度(D2、D3)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中

8、高密度间差异不显著,最佳的密度为D2。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处理产量比秋翻平作处理产量高,秋翻平作处理产量比秋翻垄作高,免耕平作、秋翻平作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明显,但与秋翻垄作处理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因此,试验条件下,‘德美亚3’最合适密度和耕作方式分别为D2和免耕平作。2.2不同耕作方式和密度对‘德美亚3’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从表2可知,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德美亚3’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百粒重、比秋翻平作高,秋翻平作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