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案

ID:9529356

大小:52.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5-02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案_第1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案_第2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案_第3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案_第4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6《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2、通过扩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研究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语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名称是什么?(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听后,觉得它的音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首曲子声音忽高忽低,大时,众乐齐奏,势如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小时,轻轻弹奏,似微风拂来,荡起点点涟漪,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

2、抗击命运、化蝶而飞的悲壮,极具艺术魅力!从美学上讲,这就是音乐中虚实相生所产生的绝妙效果。二、解答课前预习题(见课件)(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生答,教师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生答,教师明确:1、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2、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3、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生答

3、,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全文。三、师生共同简要分析全文1、艺术需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明确:“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现生活,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集中、典型、普遍中就有了“虚”,两者互相矛盾,却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所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板书:(见课件)表现生活:丰富全面——实——正面描写集中典型——

4、虚——侧面烘托2、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即“实”,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合!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形的“虚”,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3、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明确:绘画、戏曲。课件展示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同学们,你从这副画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简析: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钓鱼翁,这

5、是“实”,那空白处我们可以想象为烟波浩淼的江水和广阔的空间,这是“虚”,正是空白才衬托出了环境的萧瑟和钓鱼人的孤独!“虚”已不再是“虚无”,而升华成了艺术境界,成为艺术的精品。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只有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打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从哪里来,又到何处去,自然从古寺来,再回古寺去,这也是“实中藏虚”。文中32页的一段文言说得很清楚,让我们来读一读。师生共同朗读。古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让我们来共同欣赏几副。浏览3副古画。(见课件)4、戏曲中也是如此,“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常见的。演员通过极少的道具营造

6、出极丰富的意境,给人极大的空间感。比如舞台上老船翁一支浆和摇曳的舞姿能让人感受到荡漾起伏的江水,站在荷花筐里的演员通过摇动的腰肢和左右晃动的手臂,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5、建筑、书法也是如此!课件展示天坛的图片,旷野中的亭子。教师简单分析: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天下的气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王羲之的《兰亭序》中18个“之”字写法各异,虚许实实,表现出王羲之飘逸洒脱的精神风度。6、其实,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实”是指“写景”,“虚”是指“抒情”,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

7、历来重视“虚实相生”的方法,“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里子吗?板书:(见课件)诗歌中的虚实实——写景虚——抒情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分析诗句:大家看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虚实相生没有?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形象而又深刻,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这是“化虚为实”。再看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