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与中国建筑纹样研究

林徽因与中国建筑纹样研究

ID:9558523

大小: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3

林徽因与中国建筑纹样研究_第1页
林徽因与中国建筑纹样研究_第2页
林徽因与中国建筑纹样研究_第3页
林徽因与中国建筑纹样研究_第4页
林徽因与中国建筑纹样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林徽因与中国建筑纹样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林徽因与中国建筑纹样研究林徽因与中国建筑纹样研究摘要:该文从教育背景、理论研究、实践作品三方面对第一代建筑师林徽因在中国纹样研究领域的成就进行了论述,并提出她在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的建立上都对后续研究产生深远影响。.L.  很长的时间里林徽因是作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妻子为人所熟知,即使如费慰梅这样的挚友也认为徽是他(梁)建筑方面的助手,但她至今仍受人纪念的原因则在于她毕生所写的诗篇。不可否认梁思成的诸多成就都沁浸了林的大量心血,1930年代《清式营造则例》一书中他曾写到内子林徽因在本书上为我分担的工作除结论外,自开始至脱稿,以后数

2、次的增修删改,在照片之摄制及选择,图版之分配上,我实指不出彼此分工区域,最后更校读增削。所以至少说她便是这书一半的著者才对。[1]正是由于梁、林[2]二人在中国古建研究上的密切合作,后人往往难将林的学术成就进行系统梳理进而做出公允的评价。因此,作为出色的诗人和剧作家的同时她还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建筑教育家,其对中国建筑学界所作出的贡献无可替代。虽然,林徽因始终如北斗七星开阳旁的伴星辅隐约闪现着光芒,但在另一个领域中国纹样研究方面,林徽因先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作品显示出其浓厚的兴趣和高深造诣。因此,本文试图梳理林生平与装饰纹样研究

3、的若干交汇,将其与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不解之缘呈现出来,以此缅怀先哲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卓越贡献。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为林氏大家庭的长女因颇为聪慧,倍受父亲林长民喜爱。1920年林随父同行欧洲并就读于英国圣玛丽学院。这是林第一次广泛而深入接触西方文明。英国文学作品的艺术熏陶,牛津剑桥学生的自由思辨学风都渗透到她日后的研究与写作中。1924-1928年林再次赴美就读于宾西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1927年宾州大学美术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又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师从G.P帕克教授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如果说1920年的欧洲之行在林的心中播下种子,那么这四

4、年的求学经历让她在美术史、西方建筑史及教学上都做了充分积累并转变为中国传统纹样研究上的强大支持。在其父林长民的鼓励下林曾亲赴英、法、意、西及北欧诸国考查建筑及美术作品,林将中西方纹样图案的贯通思考中与此不无关系。  林对中国传统纹样的热爱是无时无刻的,广泛而无偏见的。如果对纹样演变过程的关注是她从事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一个小篇章,那么隐含在这个主题背后的是林试图以西式艺术理论的基本原理阐释中国建筑文化宏大主题的一种尝试。这一夙愿在宾大时期就已萌发,并在日后的中国建筑历史研究中愈发明确的表达。  林较早的纹样研究著述是1933年发表于《中国营造

5、学社汇刊》的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讨论了中国艺术的转变时刻,西域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以及在建筑、雕刻、纹样几个层面上中西方的交流与碰撞。林对中国纹样的基本观点在那时已初具形态。如果说1933年的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是林对中国纹样研究的理论初探那么多年后的《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3]则是用大量史料支撑的系统而深入的发展。  初研稿是林生命后期的一篇重要学术论文,据成文于1951-1953年间。50年代初敦煌研究所在京的大型展览给了林素材和契机使其把沉淀多年的研究与思考系统整理出来。林在文章的开篇就敏锐地指出中国佛教初期的艺术是艺术

6、史的关键点。西域文化的传入为中国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进而引发题材、技术和风格诸多方面的连锁反应。她认为工匠的创造是基于坚实的中国文化传统对外来文明进行巧妙加工的发展创造,在传播外来文明的同时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也得到了丰富与加强。我们在适应新的要求和吸取新的养料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没有失掉主动立场而能迅速发展起来从没有不作变革的模仿,一方面创造性极强,另一方面丰富而更巩固了中国原有优良的传统。[4]林决意在中国艺术史的宏大视野中讨论具体的边饰问题可见其理论思考之深入,视野之高阔。  初研稿一文从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三方面检视中国的佛教艺术,试图

7、建立一个严谨的知识结构。林认为在建筑和雕刻方面中国的摩崖石窟和造像自南北朝至隋唐一方面创造性极强,另一方面丰富而巩固了中国原有优良的传统。[5]但在绘画方面则缺乏实物资料。所以敦煌丰富的壁画资源显得尤为可贵。在这里林圈定了若干研究主题:题材处理、画面布局、色彩格调、画法、人物服饰、景物表现、建筑器具等,在结构谱系最末梢的才是图案花纹的研究。林为何单单拿出这细枝末节的题目来专门论述呢?究其原因,在艺术上,产生了以忍冬叶、卷草为代表的新图案及绘法,这些是中国文化老干上生发的新芽;在时间上,新图案花纹由南北朝到隋唐迅速发展枝繁叶茂,其影响力延续

8、到欧洲十八世纪和近代工艺;在地域上,对日本、越南等东南亚也有影响。当然这里面还有林对中国纹样研究的热爱。  对西方艺术原理的自觉运用帮助林在画面布局、笔法、装饰图案三方面认清本国文化和外来文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