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尔维尔小说《比利.巴德》的后殖民主义研究

麦尔维尔小说《比利.巴德》的后殖民主义研究

ID:9565409

大小: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2

麦尔维尔小说《比利.巴德》的后殖民主义研究_第1页
麦尔维尔小说《比利.巴德》的后殖民主义研究_第2页
麦尔维尔小说《比利.巴德》的后殖民主义研究_第3页
麦尔维尔小说《比利.巴德》的后殖民主义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麦尔维尔小说《比利.巴德》的后殖民主义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麦尔维尔小说《比利.巴德》的后殖民主义研究摘要: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切入来解读麦尔维尔的力作《比利·巴德》。通过对于造成主人公比利·巴德悲剧命运的社会文化原因的分析,揭示了作者在小说中运用野蛮和文明这两种文化原型的真实意图,同时展示出作家麦尔维尔深刻而强大的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精神。  关键词:小说《比利·巴德》“西方文明优越论”殖民文化建构    小说《比利·巴德》(BillyBudd)是美国经典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Melville,1819—1891)所创作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在这篇寓意深刻的小说中作家对善良、无辜的漂亮水手比

2、利·巴德的悲剧命运的安排历来成为批评家们关注的焦点。有些批评家从这一安排中看出作家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有些则看出作家晚年对现实的妥协;还有些则从这一悲剧情节中看出耶稣受难与人类被救赎的情形。然而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部小说对“西方文明优越论”所作出的辛辣批判。在这篇小说中,通过对主人公比利·巴德人生悲剧的深刻描写,麦尔维尔揭开了西方文明的迷幻面纱,揭示了一切知识、话语和文本都参与殖民文化建构的实质。正如福柯所阐释的那样:社会和历史中的主导意志是通过话语——“个人的、制度的、清晰的构型高度规范化的话语”[1]——“来系统地自我掩盖、欺骗、解释和伪装”

3、[2]的。因而所有人类表达都受到“文化档案”的限制,知识和权力之间永远存在着“同谋”关系。这也是美国当代批评家爱德华·赛义德在其论著中多次论证的事实。  赛义德在《东方主义》的导言中指出:“欧洲文化正是通过把东方作为一种替身甚至隐蔽的自我而获得力量和身份的”[3]。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则以原型塑造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沉默、感性、阴柔、专横、无理性和落后被描绘成典型的东方特征,而与此相反,阳刚、民主、理性、道德、活力与进步等优良品质却统统被归为西方特质[4]。这一殖民话语被西方作家们用来表达他们对一切殖民地人民的态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康拉德和吉卜

4、林这两位作家。例如,出现在小说《黑暗之心》中的黑色土著居民们都是落后与愚昧、神秘与非理性的代表,而作家吉卜林在小说《威·威利·温凯》中为了营造“白人优越论”的神话不惜严重扭曲事实,编造谎言。对于维护西方文明的知识和权力机制素有察觉并持强烈批判态度的麦尔维尔在《比利·巴德》中戏仿了这一文学原型。通过塑造“高贵的野蛮人”和丧失理性的白人形象有力地抨击了“西方文明优越论”的神话,揭示了其文明外表下非理性的本质。  从表面看来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设置十分符合传统。作为“他者”的比利·巴德有着神秘的身世,容貌中带有些许女性的柔美。比利不能识文断字并且不善言

5、语,更为突出的是他兼具孩子和野兽的特征,具有“野性的纯真”,这一点从他两次在被激怒时向挑衅者快速出拳的举动中可见端倪,而这似乎正是“野蛮人”的危险所在。然而麦尔维尔的背离传统之处则在于上述这些特质在他的笔下被演绎成优点,而非缺点。尽管父母身份不明,但作者告诉我们在比利身上“高贵的出身像纯种马一样显而易见”[5]。虽然没有受到教育,但是他却天生是个“正直的野蛮人”,是“堕落前的亚当的再现”[6]。而且,正是他的“野性的纯真”,他的力与美的结合,使他成为“和平的斗士”,有效地维护了船上的纪律,并在关键时刻为自己“讨回了公道”。  在塑造克莱加特这一

6、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同一笔法。作为比利的对立面,克莱加特在外形和性格上与比利相去甚远。不同于比利棕黑色的健康皮肤,克莱加特的肤色因缺乏血色而十分苍白。相对于比利的单纯和无知,克莱加特显得十分有教养和威严。更为突出的是,不同于像“一头充满野性与活力的动物一样”的比利,克莱加特“平静的性格和谨慎的举止却在向外界表明他是一个严格遵守理性法则的人”[7]。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展开,当殖民者自我标榜和自我陶醉的所谓“理性”被揭去了神圣的面纱,我们会看到其服从于殖民者内心偏执意念的本质。  虽然堪称具有文明人的教养,但克莱加特的内心却十分阴暗邪恶,天

7、生无法与纯洁的心灵相沟通,并且克莱加特还无法挥去“恶感具有相互性”的意念,与其他欧洲殖民者一样他将自我的消极部分投射到土著人身上,并且因此“陷入自我表象的陷阱”,因为“他最终将其自我仇恨也投射到他要灭绝一切野蛮人的欲望中去”[8]。无端憎恨比利并猜想比利也怀有相同恶意的克莱加特决定通过诬陷比利有意叛乱来将其置于死地。面对这莫须有的指控,比利一时激愤,挥出老拳,意外地将克莱加特击毙。这一无意间酿成的大祸立刻使得一场战地军法审判在船上上演,而审判的结果是“野蛮人”比利·巴德将被处以死刑。  倡议并主持这一审判的是维尔船长,他和克莱加特同样来自于文明

8、社会。他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典型的英国绅士,性情平和,品德高尚,信奉理性。在审判比利一案时他的理性主义体现在对“大多数人的利益”的维护上,他对那些同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