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发声机理比较研究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发声机理比较研究

ID:9565878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2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发声机理比较研究_第1页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发声机理比较研究_第2页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发声机理比较研究_第3页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发声机理比较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发声机理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发声机理比较研究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发声机理比较研究歌唱发声机理研究源于.L.美声唱法,这一研究的理论成果反过来又为美声唱法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当前,通俗唱法日趋繁盛,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在发声方法上的差异却一直困扰着众多声乐爱好者。这显然是由于它们发音声效带给人的感官刺激存在差异所致,那么,这种差异究竟源自哪里?文章通过对歌唱机理的研究,以期为声乐学习者提供一些启发。  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发声机理  一、发声机理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19世纪中叶,西班牙声乐教师、声乐理论家加尔西亚(子)发明了喉镜,他运用喉镜对声带发声状况做了细致

2、观察,他认为良好的声门闭合是发声的前提,适当的气息冲击是发声的关键,由此提出了声门冲击学说。他首次从生理学和物理学的角度对科学的发声进行了研究,并从理论上对美声唱法予以总结,开创了人类发声机理研究的先河。  1862年,海尔姆霍尔兹发表了《论作为音乐理论生理基础的音的感觉》,奠定了声乐的生理理论基础。成为了继加尔西亚之后发声机理研究的代表人物。  新机理学派的代表人物范纳德,1967年出版了《歌唱机理与技巧》。书中阐述了歌唱中的贝尔诺利效应,同时对声区问题做了明确解释,他认为声区是声带处于两种不同的发声机理状态所致。他借用了威尔科克斯的理论,把声带

3、全振动看成是重机理,这种状态适合于低音的发声;把声带部分振动(声带边缘振动)发声称之为轻机理,轻机理状态适合高音发声。  现代科技的进步,X光摄影、声音频谱分析、共振峰的研究、肌电图的测验、慢速闪频观测仪(又称喉动态镜)、每秒钟可摄6000张相片的快速摄影等技术相继出现,为以生理、物理、声学为学科研究基础的歌唱发声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科学地解释了一些经验主义的、混乱的传统声乐概念。在理论学说的带动下,近代歌唱表演学、歌唱生理学、歌唱心理学等学科的出现,不仅对以往歌唱中模糊的概念做了清晰的解释,更使声乐学习在方式上有样可仿,在理论上也有据可依。 

4、   二、美声与通俗唱法发声机理的差异    1.美声唱法的歌唱机理  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意为完美的歌唱。美声唱法的诞生与当时科技的发展程度直接关联。当时的演出场地没有扩音设备,但观众动辄成百上千,多则上万,演员要将自己的歌声清晰地传递给每一位观众,必须要有很大的音量,而要获得宏大音量,足够的呼吸支持必不可少。因此,充分挖掘歌唱演员的生理潜能成为歌唱家们思考的首要问题。  历经多年探索,美声唱法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嗓音训练方法和审美取向。它要求歌唱者声音明亮圆润、音域宽广、咬字清晰、呼吸连贯。其主要发声机理特征为喉头保持在较低位置,形成良好的声

5、带闭合条件;胸腹式联合呼吸,呼吸较深,用横膈膜给气;在给气瞬间,声带在贝努利效应下快速地闭合与开启,形成软起音效果;歌唱时身体的各共鸣腔体充分打开,让声音有良好的共鸣空间。  2.通俗唱法的歌唱机理  通俗唱法又称流行唱法,最早盛行于欧美国家。通俗唱法的歌唱特点有声音自然,近似说话;旋律简单,易于上口;强调激情和气氛渲染;多用中声区音域,高音常运用假声;不刻意追求共鸣,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设备,通过音响效果制造音场气氛;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常歌舞结合;演员注意与观众交流,尽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身处演出现场的观众充分感受和体验到现场的火热气氛。 

6、 通俗唱法的发声机理为喉头处于说话状态,追求自然质朴;音域较窄,多为中声区,声带工作时多处于重机理状态;多采用胸式呼吸,呼吸较浅,耗气较少;从发声角度来看,通俗唱法包括气声唱法、直声唱法、喊声唱法、哑声唱法等,因此,在起音上,歌手根据情感需要采用硬起音或软起音;共鸣调节上,电声设备的加入,让歌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情感的表达和话筒的使用技巧上。  3.二者发声机理的比较  (1)歌唱喉位的差异  从喉位上看,美声唱法强调将喉头保持在吸气时的低位置,喉器稳定,发音管拉长,喉咙底部打开。低喉位的目的是让喉咙在歌唱过程中充分打开,喉咙打开能保持声区统一、声

7、线的一致。聆听卡鲁索、贝尔冈齐、卡拉斯、帕瓦罗蒂等大师的演唱,会被他们流畅统一的声线打动与折服。通俗唱法同样需要打开喉咙,需要声线统一,如莎拉布莱曼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歌《我和你》的演唱中,声音畅达柔美,宛如天籁之音。但通俗唱法似乎并不拘泥于此,其喉位可能随声区的变化而调节,其后果可能造成声线不统一,但通俗唱法中声区不统一似乎司空见惯。俄罗斯歌手维塔斯在《歌剧2》副歌中的高音则较好地运用了假声,尽管音色和中音脱节,但这高音同样折服了世人。  (2)歌唱呼吸的差异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歌唱者的声音是由气息往上运动冲击声带振

8、动产生基音。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在呼吸方式上存在差异。美声唱法为获得足够音量与持久的发音,需要气息量多,因此要求歌者运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