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段椎管内段椎动脉钙化的ct表现分析

颅内段椎管内段椎动脉钙化的ct表现分析

ID:9566804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2

颅内段椎管内段椎动脉钙化的ct表现分析_第1页
颅内段椎管内段椎动脉钙化的ct表现分析_第2页
颅内段椎管内段椎动脉钙化的ct表现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颅内段椎管内段椎动脉钙化的ct表现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颅内段椎管内段椎动脉钙化的CT表现分析刘颖刚,吴冠和,王锐,柴宇宁关键词:颅内段椎管内段椎动脉【摘要】目的探讨颅内段椎管内段椎动脉钙化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诊断的22例颅内段椎管内段椎动脉钙化。结果22例中累及单侧11例,双侧11例。根据动脉钙化程度和分布分为轻、轻中、中、重4度。结论CT可以清晰显示颅内段椎管内段椎动脉钙化,可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避免漏诊。【关键词】颅内段椎管内段椎动脉;钙化;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分析CTfindingsofcalcificationinintracranialintraverte

2、bralcanalvertebralartery【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CTappearanceofcalcificationinintracranialintravertebralcanalvertebralarteryandtomakeafurtherunderstandingofthisdiease.MethodsCTdiagnosisin22patientsonstratecalcificationinintracranialintravertebralcanalvertebralartery,thusimpr

3、oveitsdiagnosis.【Keyography;analysis颅内段椎管内段椎动脉钙化的程度、范围直接影响病人的临床表现,扫描部位又容易被忽略,目前尚未见相关3讨论脑缺血病变是老年人常见病之一,除与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外,动脉壁粥样硬化也是其发病机制之一。当血管发生广泛硬化时,血管性代偿功能(血管扩张、血管阻力下降)易遭受破坏,加之各种原因可引起脑血流灌注缺乏自身调节和补偿能力,这可能是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发生率高的原因之一[1]。与本研究相关的椎动脉有枕段和颅内段[2]。枕段为自寰椎横突孔上方穿出,至枕骨大孔入颅处,又分

4、为寰枕段及椎管内段两部分。寰枕段为从C1横突孔上口向后内经椎动脉沟至穿硬脊膜处;椎管内段为自穿硬脊膜处至枕骨大孔。颅内段为从枕骨大孔上行至与对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之前。椎动脉的行程迂曲,特别是在入颅处有一个突向后的“U”形弯曲,属于弹力肌型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3]。结合CT,这个“U”形弯曲应为枕段椎动脉,其前半部为寰枕段,后半部为椎管内段(图7)。本组病例显示寰枕段均未钙化,椎管内段及颅内段大部分均同时有不同程度的钙化,且几乎均以颅内段钙化严重,仅少数病例为单纯性颅内段椎动脉钙化,未见单纯椎管内段椎动脉钙化,说明颅内段椎动脉粥样硬化的

5、程度较椎管内段为重。钙化又是粥样斑块复合性病变之一,粥样斑块常导致管腔狭窄,并可因复合病变而加重狭窄甚至形成闭塞[4]。因此,CT一旦显示椎动脉钙化,说明管腔狭窄已很严重,从而直接影响病人的临床表现。本组单侧钙化和一侧钙化显著病例均是左侧偏多,推测同左椎动脉通常粗于右椎动脉有关,左椎动脉血流量多于右椎动脉,承受较多的负荷,症状也较单纯右椎动脉钙化典型,说明有管壁增厚,顺应性明显下降,管腔狭窄所致血流量减少,右椎动脉血供不足以代偿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出现以不同程度的眩晕、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为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5],

6、并可进一步发展成梗死,本组大多数病例属于此种情况。本组发病年龄除1例53岁、1例83岁外,其余均在60~80岁之间,可能与病例数量较少有关,但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种发病趋势。本组病例单侧椎动脉钙化均见于颅内段,双侧椎动脉钙化见于颅内段及椎管内段。椎动脉钙化的形态有点状、弧形、环形、轨道状(图8)及团块状,后二者的最高CT值均远远高于前三者,且均见于双侧钙化病例。双侧钙化病例除2例外(点状钙化),均至少一侧最低CT值>150HU。单侧钙化病例均见于前三者,且最高CT值均<150HU,为此,根据上述钙化的程度及分布,将椎动脉钙化分为轻、轻中、中、重

7、4度:双侧椎动脉钙化,CT值均>150HU定为重度;双侧椎动脉钙化,仅一侧最高CT值>150HU定位中度,双侧椎动脉钙化且最高CT值均<150HU定为轻中度;单侧钙化定为轻度。这种分度方法能直观表明病变的渐进过程和严重程度。本组病例均同时进行了头颅CT扫描,均未见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钙化,仅见1例大脑前动脉线样钙化,说明椎—基底动脉硬化程度比颈内动脉系统硬化严重,应对本病引起重视。本病诊断比较容易,但椎管内段椎动脉钙化须同寰椎横韧带与侧块附着处钙化和齿突尖韧带及其颅底附着处钙化鉴别,这些钙化都是程度不同的点状致密影,最低CT值均&g

8、t;90HU,通过观察几乎均于40岁以后被CT发现。前者见于侧块旁软组织韧带影中,后者出现于齿突尖至枕骨大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