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非典”隔离 兴盛网络教育

跨越“非典”隔离 兴盛网络教育

ID:9567833

大小:4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03

跨越“非典”隔离 兴盛网络教育_第1页
跨越“非典”隔离 兴盛网络教育_第2页
资源描述:

《跨越“非典”隔离 兴盛网络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跨越“非典”隔离 兴盛网络教育朱永新沈宏志当前,“非典”疫情严重地区的学生放假在家,为了不让学生荒废学业,教育部门开始鼓励和探索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尝试。从教育改革实践的角度看,这是难逢的良机,“非典”为网络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按复旦大学博导顾晓鸣教授的观点,整个教学模式甚至可能因为这一契机而改变。一项事业,往往是被历史事件推动的。“一些偶然因素,也蕴含着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充分利用网络,群策群力,积极探索,找出一个网络教育的新模式,不但使现在因为“非典”在家自学的学生能够有效学习,而且能够为将来全国网络教育的发展

2、开拓一个最好的参照,使全国的学生受益,尤其是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网络化,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网络教育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一种基于网络的新的教育模式已见雏形,并且有一些成功的探索。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把我们的中小学教学内容全部放在网络上,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尤其是对于从地域和人口上都占大多数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可能就有了全新的网络教育模式,所有地区就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就有了无穷活力,就可以将蕴藏着的我国几乎无限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在美国,最偏远落后地区——切诺基印第安人居留地的学校全部上了网,而且

3、一半以上是宽带,不但为学校教学提供服务,而且成为整个印第安人居留区的网络中心。同时,许多著名大学已经开始把他们的课程免费在网络上提供,这种初见雏形的新的网络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限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身份和阶层的限制,在实现了信息的最大限度流通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推动了人的交流,在人的最大限度的交流中实现了信息的最大化利用。推动网络教育发展的关键是信息能,信息能的力量来源及其大小可以用核物理学上的质能转换公式来表示,既E=MC2。在这个网络教育的E=MC2公式里,E代表信息化(electronic),M代表人(man)

4、,C2代表基于网络的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的无限的运算能力(puting),一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的无限的信息资源(contents)。这个公式的形成,一方面是对以往教育的继承,即任何教育的核心都是以人的社会化为核心的,另一方面,是教育具有的新的发展环境的抽象,即不论网络如何发展,它本质是人类正在拥有不断扩展的无限的运算能力和信息资源。网络教育的潜力完全释放,一方面是三个因素的逐渐成形,另一方面是三个因素的不断融合。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从千年以来有限教育资源基础的教育观念,转变到最近十年才出现的网络无限教育资源基础之上的教育观

5、念,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革命。“非典”之于网络教育,恰恰在于它使网络突然之间取代了教室成为教育的主要战场,为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然而,三要素结合的过程是个浩大的工程,在所有与教育相关的人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这个转变的过程,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它的转变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制约,其发展具有阶段性。北京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但是北京市中小学的计算机与学生的比例目前也只能达到1∶10。以北京市的“空中课堂”为例,它包括电视课堂、广播教学和网上教与学三种形式。三种方式各有利弊,电视课堂与广播教学利在普及面广,弊在封闭不能互动;

6、网上教学利在可以及时互动,弊在网络还不是大众化的。二者之间取长补短在于,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然后以最廉价的形式向全部师生开放。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建立地区的网络教育平台,面向全体师生免费开放。在网络教育平台之上,建立全市统一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小组,收集各校的电子教案,在统一组织下,围绕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二次开发若干课程。根据网上学生学习的进度进行调整,在师生、师师的交流中最大限度地优化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在网络实时调研、把握学生动态的基础之上,按论坛学科进度作答,教师和学生的问题经过集中研究和优化处理后,在专业的电视和广

7、播媒体工作者的帮助下,制作成专业化的电视和广播课堂作品,通过电视和广播发送。这样,无限的教育资源经过优化,每一个师生在有限时间内都能够充分利用。这种新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于任何学习内容都能进行有效地学习,教育的发展真正进入了网络教育时代。在全球信息被最大限度利用和全社会广泛深入合作的基础之上,人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就有了不断的创新,成为推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无穷动力。诚如斯,化“非典”隔离之害,兴网络教育之利,我们在“非典”上的损失完全可以从教育的进步中得以弥补。《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22日第

8、3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