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众化的狂欢世界——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张恨水的小说创作

浅论大众化的狂欢世界——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张恨水的小说创作

ID:9575008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3

浅论大众化的狂欢世界——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张恨水的小说创作_第1页
浅论大众化的狂欢世界——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张恨水的小说创作_第2页
浅论大众化的狂欢世界——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张恨水的小说创作_第3页
浅论大众化的狂欢世界——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张恨水的小说创作_第4页
浅论大众化的狂欢世界——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张恨水的小说创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大众化的狂欢世界——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张恨水的小说创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论大众化的狂欢世界——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张恨水的小说创作  论文摘要: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方法论上为张恨水小说创作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狂欢思维具有强烈的变更意识,它强调“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狂欢思维具有“快乐的相对性”,并以此捣毁绝对理念,瓦解绝对权威。文本是开放性的,凭借这些性质它可以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将人们引向更宽广的天地,因而对文本的理解活动是无止境的。  论文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狂欢精神;张恨水;通俗文学;小说创作  最近,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的一些力作又再次搬上银幕、舞台甚至电视荧屏,其改编的部数和次数

2、,观众的人数都是惊人的,很可能是现当代小说家中的第一名。时隔数年,为什么他的小说还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有人认为是他这一时期的小说适应了人们消遣、娱乐的需要,有人认为是他擅长于其前期所主要从事的通俗文学创作,这些都不无道理。然而,当代通俗小说精品俯拾皆是,为什么还会重新出现张恨水热?在我看来,“与其说是重新发现,倒不如说是重新评价。”作家连同他的作品本身是个客观实体,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有的死后被遗忘,有的却流芳百世,东山再起呢?这就不能单纯从作家和他的作品中去找原因了。“每个读者本身就是一部新的文学史。”-2J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家及其作品有不

3、同的看法是正常的,单是以一种僵化的思维定势和批评模式分析作品,势必会导致某些评说失诸公允与科学,难于真正做到对作品的艺术真谛的感知和认识。如果按照通俗文学自身的标准来衡量张恨水的作品,我们也许会发现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但如果从多元文化视野中分析他的作品,如果把其作品放到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学中去考察,我们也许会挖掘到张恨水作品中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我试图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x-,j-张恨水的作品进行一种新的思考和评说。  众所周知,巴赫金是在探讨法国的拉伯雷和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时,提出文学狂欢化问题的。他的这一创见,早已得到了专家学者

4、们的公认,其影响也早以超越了他的国界,对远在欧美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研究,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正如中国著名学者、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所说,巴赫金“能够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狂欢描写,揭示出那种隐藏在文学背后的巨大的人类的狂欢热情,从而得出他的文学狂欢化结论,这就体现了他所具有的一种人类学或民俗学的切人视角,反映了他的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他的研究,因此也不是一般文艺学的研究,而是特殊文艺学的研究。他由此开拓了以往的文艺学领域,他的著作,还引起了其他各种人文学者对各自文化的狂欢传统的回顾,这也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的魅力。”  中国文化中的狂欢现象,从历史和现实的

5、情况看,都是客观存在的。巴赫金的文学狂欢化思想也确实具有比较普遍的学术意义,他的狂欢化理论是适用于分析中国的文学作品的。张恨水的不少作品都是狂欢化程度极高的作品。首先,他的作品中描绘的民风、民俗,应有尽有。作者早年曾四处漂泊,后来又从事新闻创作,这使他对许多地方的风俗民情较为熟悉。所以,他的小说再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幅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景画、风俗画,极富民俗学价值,而且愈到后来愈是如此。张友鸾在《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一文中说:“《啼笑因缘》却写的是北京,把北京的风物,介绍得活了。描绘天桥,特别生动,直到今天,还有读过这部小说的南方人,到北京来必访天桥。”再如1

6、934年张恨水西北之行归来后写成的《燕归来》和《小西天》两部长篇,把当时西北地区的风土习俗,各色人等尤其是平民百姓的赤贫生活描写得十分逼真、详尽,在我国现代作品中实属罕见。有关传统节日的描绘则更富有特色,如《金粉世家》有关年俗的描写,淡淡的几笔勾勒,便能情景如画,其他的还有如举家宴、作生日、婚礼、出丧——其形式和内涵的丰富性毫不比巴赫金分析的欧洲狂欢节形象逊色。  狂欢的双重性特征在张恨水的作品也处处可见。悲喜交替,苦乐相问,作者巧妙的编织一对对矛盾,又让矛盾的双方在一轮轮排列组合,一次次消长起伏中推动着情节的运行。譬如,《春明外史》中第22回,梨云病死

7、,杏园痛不欲生,大病了一场。23回,新年将临,家家忙着贴春联,一派喜庆景象,杏园的病也慢慢好了,又与李冬青由文字之交发展为莫逆之交,于是悲去苦来。在本书的最后一回,杏园临终自挽,冬青哀不自胜。然后笔锋一转,写冬青与好友梅双修来京完婚,于是,哀婉之气一扫而空。可冬青触景生情,更觉痛苦,便不辞而别。接着出现吴碧波、朱韵桐一对恋人来向剑尘家做客,平空又添了一阵热闹。最后,他们突然收到李冬青离京之信,信中极尽离恨伤别之痛,并以冬青一首自哀诗作结。在这一回里,由于哀与乐几番转换,读者的情绪也随之转移,哀到极致:人亡花落,生离死别;乐到极点:月圆花好,春风一度。多对

8、矛盾往往相互交叉描述,譬如庄与谐中插入生,生与死中插入哀,哀与乐又被情与肉隔开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