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会计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商誉会计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ID:9596529

大小:70.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5-03

商誉会计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_第1页
商誉会计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_第2页
商誉会计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_第3页
商誉会计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_第4页
商誉会计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商誉会计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商誉会计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商誉会计行了研究和探索。如协同效应观认为商誉本质上是企业各项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Miller,1973;邓小洋,2001;崔静,2010)。张鸣、王虎(1998)指出商誉最本质的要素是企业杰出的管理人才。于越冬(2000)认为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是商誉的真正来源。汤湘希(2000)认为商誉是一种组合无形资产,是人们早期对企业产生超额收益的诸多因素无法分割为无形资产具体存在形式时的一种认识,并以商誉命名之。朱国泓、周波(2000)否定了商誉无形资产观,提出商誉管理整合效率观。董必荣(2004)、张婷、余玉苗(2008)等从资源基础理论出发,认为合并商誉的实质是被

2、并购企业的异质性资源加入并购企业所带来的商誉增值。李玉菊(2010)从市场和企业及其互动过程对商誉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商誉的核心要素是市场所密切关注的企业可持续的商业履约能力。  二、商誉的确认  按照来源不同,商誉可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但是,外购商誉其实是被并购企业自创商誉的市场表现形式(赵宇龙,1997;董必荣,2003;李玉菊,2006)。  (一)外购商誉确认确认外购商誉,会计界理论界是一致认同的(葛家澍,1996;罗飞,1997;赵宇龙,1997;徐泓、朱小平、杨万贵,1998;刘健、黄菊珊,1999等)。国际会计实务界也对外购商誉的确认做出了相应的规范。  (二)自创商

3、誉确认  商誉会计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商誉会计行了研究和探索。如协同效应观认为商誉本质上是企业各项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Miller,1973;邓小洋,2001;崔静,2010)。张鸣、王虎(1998)指出商誉最本质的要素是企业杰出的管理人才。于越冬(2000)认为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是商誉的真正来源。汤湘希(2000)认为商誉是一种组合无形资产,是人们早期对企业产生超额收益的诸多因素无法分割为无形资产具体存在形式时的一种认识,并以商誉命名之。朱国泓、周波(2000)否定了商誉无形资产观,提出商誉管理整合效率观。董必荣(2004)、张婷、余玉苗(2008)等从资源基础理论出发,认为合并商誉

4、的实质是被并购企业的异质性资源加入并购企业所带来的商誉增值。李玉菊(2010)从市场和企业及其互动过程对商誉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商誉的核心要素是市场所密切关注的企业可持续的商业履约能力。  二、商誉的确认  按照来源不同,商誉可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但是,外购商誉其实是被并购企业自创商誉的市场表现形式(赵宇龙,1997;董必荣,2003;李玉菊,2006)。  (一)外购商誉确认确认外购商誉,会计界理论界是一致认同的(葛家澍,1996;罗飞,1997;赵宇龙,1997;徐泓、朱小平、杨万贵,1998;刘健、黄菊珊,1999等)。国际会计实务界也对外购商誉的确认做出了相应的规范。  (

5、二)自创商誉确认按照国际会计惯例,一般不对自创商誉加以确认。不过,理论界对于自创商誉的确认问题则存在争议。不主张确认自创商誉主要基于以下理由。一方面,商誉的形成具有不确定性(罗飞,1997),难以认定哪些支出能够形成商誉,也很难确定这些支出能够形成多大商誉(阎德玉,1998)。因此,难以确定自创商誉的历史成本。另一方面,自创商誉带来的收益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难以可靠计量。葛家澍(1996)指出:确认自创商誉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可靠性这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因而,考虑到稳健性原则的要求,对自创商誉的确认应该持慎重态度,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易确认、计量和入账(方荣义,1996;张鸣、王虎,

6、1998;裘宗舜,2008;崔静,2010),若一定要对自创商誉确认计量,则难以避免主观随意性(刘健、黄菊珊,1999)。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自创商誉的价值越来越大,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如果不确认自创商誉,势必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使得会计信息既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又难以满足与企业(特别是被收购企业)有利害关系各方进行正确决策的需要(葛家澍,1994)。而且,只对外购商誉确认入账,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的做法,不符合会计一致性原则(白云霞,1999;邓小洋,2003)。并购业务发生后,收购方所确认的外购商誉只反映被收购方自创商誉,而对收购方的自创商誉不予确认,也不能

7、完整地反映并购后并购论文联盟.L.企业的商誉(白云霞,1999)。另外,在企业购买、合并和改组时确认基于自创商誉而形成的外购商誉似乎背离了权责发生制,至少,它说明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中执行着双重的确认基础(葛家澍,1996)。目前,很多学者都主张对自创商誉加以确认,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于越冬,2000;蒋基路,2003;张秋生,2010;李玉菊,2010)。阎德玉(1997)和徐泓等(1998)认为应将有无超额收益能力作为商誉确认的标准。葛家澍(1996)在主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