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反思

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反思

ID:9626287

大小:6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4

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反思_第1页
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反思_第2页
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反思_第3页
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反思_第4页
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反思摘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中小学实施的直接成效是: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课程意识。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创造空间,开展了一次普遍的课程思想启蒙。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推进过快,执行变形,欠缺深度。究其原因,我们在引进西方课程思想时缺少本土自信,也缺失本土立场。在推进策略上,学校本位缺失,学校发展性思考缺位;在理论的支撑方面,有传承、有引进,但原创意识相对薄弱。课程改革设计者对于教育实践改进的期待,只能通过教师来实现,因而,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正在于教师的有效参与。笔者注意到,一些基于学校日常实践的、对主要学科展开结构性变革的重建式研究,有希

2、望成为创造性地推进课程新实践,建构课程新形态的主流。关键词:新课程实施/问题/反思/重建作为一个直接参与过新课程某些方案设计和相关活动的“知识工作者”,曾因所承担任务的需要,费尽心血去寻找不同的声音或者反思的文字,然而在当时是很难如愿以偿的。今天,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世界中,都能随时见到或听到困惑的、抱怨的、批评的甚至颠覆的意见,而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只要是以建设和维护的心态来解读,都会有所获益。我的反思从成效开始。一、新课程带来的成效:课程意识、创造空间、思想启蒙首先,“新课程”极大地唤醒了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部门人员乃至社会众多人士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指人们无论是在设计

3、某一课时、某一单元,编制某一册教材或是在评论某一节课或任何一种课程产品时,其思考、言说或操作的对象,都处于特定的课程形态、课程方案、课程框架性背景之中,而非孤立静止的以点为对象的意识指向。课程意识对教师而言,是跳出“知识点”的羁绊和“一课一得”的局限;对校长而言,是作为第三级课程管理第一责任人意识的觉醒;对行政部门和学者专家而言,是管理和研究的参照系的改变;对社会人士而言,是找到与学校进行有深度的专业性对话的一个“接口”。总之,课程意识是一种整体观照,是相对于以往那种“教学意识”、“一纲一本意识”、“方法模式意识”、“重点难点意识”而言的。其次,“新课程”打破了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沉闷状态

4、,拓展出师生参与、自由发挥和革新创造的空间。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前,教师的用武之地仅限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涉及到教材,也只能在充实内容、调整顺序等方面略有作为,而且这点小作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教学大纲要求及教学评价导向的掣肘:有“纲”在,教学内容改革就不能突破“纲”的限制;有统一的考试在,教学设计与实施就不能不有所顾忌。新课程改革的总体构思,是将过去过于集中的权力分散和下放,从目标到内容、方法到评价都留有充分的弹性余地。这就为任何一位有思想、有创意的教师自主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前提性保障。再次,从教育思想理论传播的角度看,引进不亚于一次广泛的课程思想启蒙,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课程理论发

5、展的资源。在我国社会处于闭关状态的20余年中,国外的课程理论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所以当我们打开国门之时,这些新颖丰富的思想,无疑会对我们产生强烈的撞击。如果没有这些鲜活思想的涌入并与头脑中定型的观念想碰撞,我们将永远在某些过时的语境中徘徊。当然,这些产生于外域的思想,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态中出现“水土不服”,也会使一些人忘却自己的文化根基;然而,这些新的课程思想所内涵的共性和普适价值,仍会激发出无尽的灵感与创意。二、新课程存在的问题:推进过快。执行变形,欠缺深度然而,我们同时也必须正视成绩之下存在的问题。这主要包括:推进过快,执行变形,欠缺深度。推进过快。传统文化习惯和深层文化观念的

6、转变,是一个艰难而缓慢的过程。然而,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又是时不我待的。所以,改革既不能消极等待,也不能操之过急。新课程对于比较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来说,进行视觉上的冲击、思想上的启蒙以及精神上的轰击都是必要的。但必须看到,时间仓促则难有过程体验;没有体验,就难以实现占憎语到理念、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观念若不“入脑”,就变成漂浮的“话语”;入脑的观念若不转化为行动,也不能带来学校和课堂的根本转变。美国的科学课程标准,动员了千万力量,花了整整4年时间才公布,并且各州是否采用全凭自愿。我国的各门新课程标准实际编制时间不满一年,教材编写时间更短,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从国家级实验到全部推广,

7、在5年之内实现。所以,有人称之为“三边工程”_边设计、边实验、边推广。“快”与“好”之间,其实是很难得兼的。执行变形。任何一项自上而下的变革实践,要想从发起层到最基础的执行层不发生变形失真,是几乎不可能的。换言之,课程向教学转换过程中,也必然会发生变化。《课程理论》一书中,引用了国外学者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三种形象的“隐喻”:“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