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碱和甘草酸作用的研究

乌头碱和甘草酸作用的研究

ID:9627940

大小:50.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04

乌头碱和甘草酸作用的研究_第1页
乌头碱和甘草酸作用的研究_第2页
资源描述:

《乌头碱和甘草酸作用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乌头碱和甘草酸作用的研究作者:马鸿雁刘小彬李楠杨明【关键词】乌头碱摘要:目的从化学角度揭示附子甘草配伍的机理。方法应用高效液相分析方法,比较了乌头碱单煎、乌头碱甘草酸合煎物质变化的规律。结果乌头碱单煎、乌头碱甘草酸合煎,乌头碱都发生水解;比较单煎、合煎高效液相色谱(HPLC)结果,甘草酸加速了乌头碱的水解。结论甘草酸加速乌头碱水解是附子甘草配伍减毒机理之一。关键词:乌头碱;甘草酸;配伍;高效液相色谱法StudyofInteractionofAconitineandGlycyrrhizicAcidbyHPLCAbstract:

2、ObjectiveToexplorethepatiblemechanismofFuziandGancaofromthechemicalviessaltprovesthehydrolyzationofaconitine,icalviecarmichaeliDebx的子根炮制品。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或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al的根及根茎。现代研究表明[1]附子含多种生物碱,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尿嘧啶

3、,去甲乌药碱,附子亭等。附子的毒性[2]成分主要为二萜类双酯型生物碱,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甘草主要含以甘草酸为代表的三萜皂苷类成分(如甘草酸)、黄酮类(如甘草素、异甘草素)和香豆素类化合物。甘草降低附子毒性的成分大多数研究者[3]认为是甘草酸。我们了解了附子的毒性和功效以及甘草减毒的物质基础,在此前提下我们对不同时间段的乌头碱单煎;甘草酸单煎、乌头碱甘草酸合煎的物质变化进行了HPLC分析。1仪器与试药岛津SPD一10AVP高效液相色谱仪;乌头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甘草酸:由本校药化室提供;甲醇为色谱纯,水为重蒸

4、馏水。2实验方法2.1色谱条件色谱柱AgilentExtentODS-C18(250mm×4.6mm);流动相为甲醇水三乙胺氯仿(70∶30∶0.1∶0.1);检测波长254nm;流速0.8ml/min;柱温35℃。2.2操作方法取乌头碱5mg,加二氯甲烷5ml溶解,进行HPLC测定时的图谱。见图1。待乌头碱未水解取甘草酸5mg,精密称定,置于10ml烧瓶中,加水10ml超声溶解后,进行HPLC测定,得甘草酸未水解时的图谱。见图2。取甘草酸5mg,精密称定,置于10ml烧瓶中,加水10ml超声溶解后,加热回流,于不同时间段进

5、行HPLC测定,得甘草酸的各时段图谱。其图谱与图2相同。取乌头碱5mg,精密称定,置于10ml烧瓶中,加水10ml超声溶解后,加热回流。于不同时间段进行HPLC测定,得乌头碱水解时的图谱。见表1。分别称取乌头碱、甘草酸各5mg,精密称定,置于同一10ml烧瓶中,加水10ml超声溶解后,加热回流,于不同时间段进行HPLC测定,得乌头碱与甘草酸合煎时的图谱。见表2。图1乌头碱标准品未水解的色谱图图2甘草酸未水解的色谱图图3乌头碱水解30min的色谱图表1乌头碱单煎各时间段产物的峰积分值时间(略)图4乌头碱加甘草酸水解30min的

6、色谱图表2乌头碱甘草酸合煎各时间段产物的峰积分值时间(略)3结果长时间的甘草酸单煎,甘草酸不发生水解;乌头碱单煎时,10min测定中没有发现乌头碱的峰,出现了3个水解产物的峰,其保留时间分别为2.9,6.4,7.3min,3.5h内仅有上述3个峰。此测定结果表明:乌头碱水解迅速,3种水解产物都易生成,并且只有3种水解产物;乌头碱单煎时,峰1和峰2的两种产物浓度上升;而峰3的产物在1h达到最高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此产物的浓度下降;乌头碱甘草酸合煎时,HPLC测定主要是乌头碱水解产物和甘草酸;乌头碱甘草酸合煎时,甘草酸的浓度不仅

7、没有降低反而增大,因此煎煮初期甘草酸不是以游离状态存在;乌头碱甘草酸合煎时,保留时间为峰1和峰2的两种产物浓度上升,而峰3的浓度下降,此变化趋势与乌头碱单煎相同;但峰3的产物在20min时达到浓度最大值,比乌头碱单煎提前了40min,因此甘草酸可促进乌头碱的水解。4讨论比较乌头碱单煎、乌头碱和甘草酸合煎HPLC测定结果,我们对附子甘草配伍机理提出以下观点:附子甘草配伍,首先甘草酸与乌头碱结合成盐;此盐逐步释放出游离的乌头碱和甘草酸;而释放的甘草酸又促进了乌头碱水解;因此甘草酸对乌头碱有控释和促进水解的双重作用。我国中医药理论

8、认为:“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减”。其科学内涵可能是通过乌头碱甘草酸成盐而实现缓释,甘草酸促进乌头碱的水解而实现减毒。参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