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用彤对《太平经》的考证研究

汤用彤对《太平经》的考证研究

ID:9630886

大小:6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4

汤用彤对《太平经》的考证研究_第1页
汤用彤对《太平经》的考证研究_第2页
汤用彤对《太平经》的考证研究_第3页
汤用彤对《太平经》的考证研究_第4页
汤用彤对《太平经》的考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汤用彤对《太平经》的考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汤用彤对《太平经》的考证研究对于道教史研究的开端,入手点的选择实为关键。汤用彤先生通过对浩如烟海的道教经史的广搜精求,首先确定了《太平经》在道教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太平经》上接黄老图谶之道术,下启张角、张陵之教。①为了辨清黄老道术与《太平经》、汉代佛教的源流关系,他探本求源,考察了黄老之学到黄老道术的演变过程。他认为,《庄子·天下篇》举儒墨阴阳名法诸学,总名之为道术;汉初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以黄老之清净无为曰道家;《汉书·艺文志》从之;《史记·封禅书》已称方士为方仙道;汉末乃有太平道;而王充《论衡·道虚篇》以辟谷养气神仙不死之术为道家——此皆后世天师道教之始基。②这

2、是说道教是由先秦道家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汤先生特别关注黄老学在道教形成中的作用。当时学界过多的强调了道家与道教之间的区别,汤用彤先生则率先注意到了黄老学向黄老道术演变的轨迹,而这正是道家向道教演进的关键环节。从中可以看出道家与道教的密切联系,这也是道教史研究必须先要搞清楚的问题。而对于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演进的发掘和阐明,汤先生实有开端之功。黄老之学到黄老道术变迁之迹的厘清,对于道家道教学术史的进一步组织、整理,确有相当的贡献。他的研究说明,道教的产生首先是中国固有的黄老道家自然演进的结果。道教形成时的另一特点即其兼容性,尤其是黄老方术和各家理论的碰撞与融合成为道教发展壮

3、大的重要特点:“两汉之世,鬼神祭祀,服食修练,托始于黄帝老子。采用阴阳五行之说,成一大综合,而渐演为后来之道教。浮屠虽外来之宗教,而亦容纳,为此大综合之一部分。”③这种综合性在《太平经》中有集中体现。故在汤用彤先生看来,《太平经》正是上接黄老,兼容浮屠之教而成“一大综合”的道教最早经典。由此,他展开了对《太平经》的研究。一、《太平经》出世真伪考1935年,汤用彤先生在《国学季刊》第5卷第1期上发表了长文《读〈太平经〉书所见》。这是国内学术界对《太平经》的创始性研究。文中考订该经为汉代作品,解决了《太平经》的成书年代问题。汤用彤先生在西南联大期间指导王明先生作的研究生论文《太平经合校》,

4、后来成为研究道教的必读资料。任继愈先生说:“我当时看到这部《合校》是汤先生手把手带着王明作出的,如果说它是师生合著也不为过。”④王明先生在《太平经合校》“前言”中也声明“这书是旧稿重编。前蒙北京大学教授汤用彤先生帮助最多”⑤。《太平经合校》的编纂以明《道藏》57卷残本为底本,参照各类引书,加以校、补、附、存,基本上恢复了《太平经》10部,170卷的原貌,为道教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凭。《太平经合校》以扎实的功底和独创的体例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定本和传世之作。⑥《太平经》的行世是道教产生的重要标志。关于《太平经》与黄老的渊源,汤用彤先生指出,《太平经》亦为安身治国之方,颇含黄老无为之理。

5、又据《汉书·东方朔传》注引《黄帝泰阶六符经》推断其时所谓黄帝之道,已有太平之义。而黄老道术,亦与阴阳历数有关。于吉之《太平经》上接齐人甘忠可《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而来。⑦汤先生推测现《正统道藏》所载《太平经》五十七卷残本,即是琅琊宫崇所上百七十卷的“神书”——《太平清领书》。他断定《太平经》为汉代旧书,根据有三:他首先依范晔《后汉书》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及王悬河《三洞珠囊》所引,证明《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唐代已有其书;接着详考现存之经与襄楷、葛洪《抱朴子》及范晔《后汉书》所记相符合;最后证实《太平经》所载之事实与理论,皆汉代所已有,且关于“五兵”、“刑德”之说,若非汉人,则不能陈

6、述若是之委悉。⑧这是《太平经》为汉代之书最关键的证明。二、从《太平经》反映出的道佛关系来断定其年代上面所说,主要在于证其内容为汉代已有,然而最确切的证明,则是其中所说非汉时不能有。后项证明,虽似极难,但他通过研究《太平经》反映出的道、佛两教关系,进一步断定其年代在汉末之前出世。这不能不说是极难得的发现。且《太平经》在与二教的关系上,实甚重要,故颇有研读价值。于此他分三事论之:(一)《太平经》是否反佛。东汉佛教流行于东海,而《太平经》出于琅琊,壤地相接,平原襄楷因之得读浮屠典籍并于吉“神书”。由此汤用彤先生认为,造此经者如知桑门(后称沙门)之道术,亦不足异。《太平经》对不孝、不好生等四种

7、行事斥驳极详(见卷百十七),就此汤用彤先生认为是指浮屠之教⑨。范文澜名著《中国通史简编》对于《太平经》所言四事亦持类似看法⑩。“巨赞法师认为,范先生可能是受了汤先生著作的影响。他否认《太平经》是对佛教而发(11),但未能找出充分有力的《太平经》特别重视“守一”与当时流行中国的“安般守意”有关,并相互影响。汤用彤先生指出:守意之说,中国道家养生之常谈。道家养气之方曰吐纳。吐纳者亦犹佛教之安般。现存《安般守意经》,亦多杂入道家言,如“安为清,般为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