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与生态伦理——董仲舒的生态伦理思想发微

天人感应与生态伦理——董仲舒的生态伦理思想发微

ID:9635499

大小:5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4

天人感应与生态伦理——董仲舒的生态伦理思想发微_第1页
天人感应与生态伦理——董仲舒的生态伦理思想发微_第2页
天人感应与生态伦理——董仲舒的生态伦理思想发微_第3页
天人感应与生态伦理——董仲舒的生态伦理思想发微_第4页
天人感应与生态伦理——董仲舒的生态伦理思想发微_第5页
资源描述:

《天人感应与生态伦理——董仲舒的生态伦理思想发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天人感应与生态伦理——董仲舒的生态伦理思想发微汉儒董仲舒(前179—前104年)立足于汉武帝“求天命与情性”(《汉书.董仲舒传》)的政治需要,通过自己三年“不观舍园”(《史记.儒林列传》)的苦心冥思,建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天人感应理论是一套儒家政治学说,它通过上天发生灾异现象与人君(皇帝)有过失行为联系起来,用托天管人的手法,试图控制皇帝的所作所为,从而达到安邦治国的目的。这种天人感应理论是充分吸取和继承了先秦天人合一说,尤其是早期儒家借天灾“正刑与德”思想的结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鲁邦大旱》),有明显的神学目的论色彩。显然,董仲舒的天人感

2、应理论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但是作为古代天人合一说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它包涵了一定的积极因素。本文试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探讨这种天人感应理论在生态伦理方面的积极因素。笔者认为,董仲舒阐述其天人感应理论的专著《春秋繁露》,虽然不是专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但字里行间闪烁出光彩夺目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虽然产生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古代中国社会,但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生态保护,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一、从董仲舒的理想社会蓝图说起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借远古三皇五帝太平盛世的描绘,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蓝图——“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

3、税,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者,亲亲而尊尊,不夺民时,使民不过岁三日。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强弱之难,无谗贼妒嫉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发衔哺而游,不慕富贵,耻恶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虫不螫,猛兽不搏,抵虫不触。故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风雨时,嘉禾兴,凤凰、麒麟游于郊,囹圄空虚,画衣裳而民不犯,四夷传译而朝,民情至朴而不文。”(《春秋繁露.王道》,下引该书只注篇名)将以上引文和儒家鼻祖孔子讲的古代大同社会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董氏理想社会包含着生态伦理智慧。孔子讲的古代大同社会载《礼记》中。原文是这样的——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

4、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壯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如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通过比较以上两段文字可以看出:董仲舒将孔子讲的儒家理想的“大同”社会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孔子的大同社会讲“人”不讲“天”,虽然人人讲道德“讲信修睦”、“外户而不闭”,但这样就真的天下太平了吗?要是不风调雨顺、毒虫猛兽四处出没,即便人人讲道德、互相友爱,社会也是不会太

5、平的,特别是对于农业社会更是如此。所以理想的太平社会除了考虑“人”(社会)的因素,还必须考虑“天”(自然)的因素。董仲舒因为头脑中充满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所以他的理想社会就不只是讲“人”(社会)方面:“民修德而美好”,而且还特别突出了“天”(自然)方面的和谐:“毒虫不螫,猛兽不搏,抵虫不触,”“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风雨时,嘉禾兴,凤凰、麒麟游于郊”,一幅大自然十分和睦的美好景象!试问在董仲舒此前此后的儒家思想史上还有谁有过这样大胆的想法和见诸于文字的理想生态社会的描绘呢?我们将董仲舒的理想社会称之为儒家“理想生态社会”并不过分。因为董仲舒的理

6、想社会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是天地人三者的和谐。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不和谐的社会决不是理想社会,他描写桀、纣残暴统治下的景象,除列举桀、纣对人类——自己的同胞和平民百姓“深刑妄杀”、“夺民财食”、“骄溢妄行”之外,还特别列举了桀、纣破坏生态的罪行——“困野兽之足”(把野兽抓获关押起来)、“竭山泽之利”(竭尽山川出产的物品)、“食类恶之兽”(吃食凶猛的野兽)、“灵虎兕文采之兽”(栅栏里关满了老虎犀牛等皮毛绚丽的野兽)、“以糟为丘,以酒为池”(用酒糟堆积成山丘,用米酒来做池塘)。原文是这样的——“桀、纣皆圣王之后,骄溢妄行,侈宫室,广苑囿,穷五彩之变,极饬材之

7、工,困野兽之足,竭山泽之利,食类恶之兽,夺民财食,高雕文刻镂之观,尽金玉骨象之工,盛羽旄之饰,穷白黑之变,深刑妄杀以陵下,听郑卫之音,充倾宫之志,灵虎兕文采之兽,以希见之意,赏佞赐谗,以糟为丘,以酒为池,孤贫不养……”(《王道》)而桀、纣如此疯狂地破坏生态,造成的后果又是什么呢?请看——“夏大雨水”、“冬大雨雹”、“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地震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王道》)……一幅极其恐怖的天灾图。正应了中国古谚中的一句话“人不善,天报应”。所以“人行善”的伦理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即当今生态伦理学讲的“生态伦理”)。这

8、样来看,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的确包涵有深刻的生态伦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