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需水规律及节水栽培管理技术

水稻需水规律及节水栽培管理技术

ID:9637715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4

水稻需水规律及节水栽培管理技术_第1页
水稻需水规律及节水栽培管理技术_第2页
水稻需水规律及节水栽培管理技术_第3页
资源描述:

《水稻需水规律及节水栽培管理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水稻需水规律及节水栽培管理技术水稻需水规律及节水栽培管理技术1水稻节水栽培原理与长期淹水对土壤耕层的影响  1.1生育期供水要适量  水稻生育期用水不是越多越好,水稻起源于沼泽低湿地带,一生需要较多的水分,但并不是长期处在有水层的淹水环境下生长发育。据测定,水稻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在各种作物中并非最多,需水量蒸腾系数为395~473克,与小麦、玉米、大豆等旱作物比较并未增加。水稻生育期田内的水分,大部分都被蒸发和渗漏掉,所以在田内土壤保水的条件下并不需大量灌水。  1.2水稻不同生育阶段

2、存在需水差异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差异很大,孕穗和抽穗期是生理需水量最大的时期,此期需保持3~5厘米水层。分蘖期需浅水层与湿润相结合,就能满足分蘖期水分的需求量。分蘖末期进入晒田期土壤含水量保持最大持水量70%~80%,乳熟期田内土壤含水量应做到干干湿湿,以湿润为主。水稻不同生育期需水规律为节水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1.3减少稻田被水淹的时间  稻田长期淹水后对土壤性状的影响。稻田淹水后,耕作层为水分所饱和,空气被排除,气体交换受阻,田内有机物分解产生的如甲烷等有害气体难以排除,特别是

3、施入的硫酸铵等生理酸性肥料,易形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毒害根系并易产生黑根现象。  2水分对株体内生理转化和体外生态环境的作用  2.1植株体内生理作用  水稻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以满足体内本文由.L.收集整理生长发育和代谢所消耗的水量。主要作用表现为,一是水稻植株的组成成分。株体内组织中含水量占鲜重的75%~85%,高的可达90%以上,使株体内保持正常形态,避免因缺水而萎蔫;二是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料,水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只有在有水的条件下才可进一步转化合成其他有机物质,促进生长发育;三

4、是体内物质代谢的主要溶媒。稻体内进行光合、呼吸、蒸腾,吸收运转等生理变化过程,必须在有水的参与下才能顺利完成。  2.2田内生态作用  生育期间采取浅水与湿润相结合,以及旺田和干干湿湿等技术措施,解决水气矛盾,促进根系生长。田内水分调节肥料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量,任何肥料都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水稻吸收。分蘖期建立水层能促进对氮磷等元素的吸收,有利于早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分蘖末期晒田,能降低对氮磷的吸收,促进对钾的吸收,控制水稻的无效分蘖,促进茎秆粗壮。早春低温时间灌水保湿,夏季高温期间可灌水降温。开花

5、受精期,提高空气湿度,利于花粉粒萌发和受精结实。  3水稻各生育期水分管理技术  3.1插秧至返青期的水分管理  插秧时水层的深浅对插秧质量,缓苗速度影响很大,无论是人工栽插、机械插秧或抛秧栽植,插秧时水层都应保持在1~2厘米。秧苗在浅水层的条件下,才能使根系入土浅、插得直、不漂秧、不缺穴,同时也有益于提高水温和土温,促发新根、缓苗快。  3.2分蘖期的水分管理  秧苗返青后进入分蘖期,分蘖期根系和茎叶迅速生长,需水分较多,而根系生长不仅需要足够的水分,还需要充足的氧气,为了保证水分和氧气的供给量,

6、要求浅水与湿润相结合,使田内耕层土壤内水、肥、气、热协调,稻株茎基部受光充足,促使稻株早分蘖,低节位分蘖,根系发达,植株生长健壮。  3.3分蘖期的水分管理  当穴内分蘖的株数达到计划产量所要求的茎蘖时,就达到了单位面积内构成产量的总穗数,这些分蘖能够成穗,为有效分蘖。后产生的分蘖不能成穗或穗小粒少,对产量形成贡献率低,并且还消耗株体内的养分,造成田间郁闭,影响通风透光,群体中下部湿度增大,为病虫害的发生传播创造了条件。在生产中控制无效分蘖的主要技术措施是晒田,可以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提高分

7、蘖成穗率。晒田后可使土壤氧气含量增加,更新了土壤环境,促进了根系生长,增强了根的吸收能力,同时株型由披散变为挺直,改善了群体结构和光照条件,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增强。  3.4孕穗及抽穗期的水分管理  穗分化到抽穗前是穗器官建成时期,也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的高峰期,其需水量约占全生育期的40%左右。幼穗分化期间,其器官最幼嫩,含水分也多,如果此期缺水,幼穗发育易受害或受阻。尤其在抽穗前10~14天正是花粉母细胞形成期,此期水分不足,会严重阻碍颖花的分化,没有花便没有粒,对产量形成影响很大。抽穗开花期

8、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因此也要田内保持一定的水层,空气湿度过小,花器容易枯萎,妨碍开花受精,增加不实粒数,所以,在孕穗及抽穗开花期保持3~5厘米较深水层。  3.5灌浆期和蜡熟期的水分管理  水稻出穗到成熟是产量形成的主要时期,此期根系活力下降,吸收能力减弱,必须创造氧气含量充足的土壤环境,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保持叶片的活力,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多制造积累有机物质输入籽粒,使籽粒饱满。此期采取浅水与间歇灌溉,田间保持既不能缺水,也不宜灌水过多。水稻进入黄熟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