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德治思想的内在价值分析

先秦德治思想的内在价值分析

ID:9643548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4

先秦德治思想的内在价值分析_第1页
先秦德治思想的内在价值分析_第2页
先秦德治思想的内在价值分析_第3页
先秦德治思想的内在价值分析_第4页
先秦德治思想的内在价值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先秦德治思想的内在价值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先秦德治思想的内在价值分析【摘要】:先秦德治思想其价值,主要涵括内在和外在两个纬度。内在价值,即先秦德治思想本身具有或体现的价值;外在价值,即先秦德治思想推动或促进的价值。先秦德治思想的内在价值包括担当价值、人本价值、自我与超我价值、秩序价值。本文侧重于对先秦德治思想的内在价值分析,以便更好的理解我们的过去。【关键词】:先秦德治内在价值分析先秦德治思想认为,入世有为是处世的最佳态度,正是担当价值决定了这种积极的处世态度;爱人、民本的为人待民之道,体现着先秦德治思想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自我与超我价值的追求引导人们正身

2、律己、内圣外王;而先秦德治思想尽心竭力恢复与重构的“礼”,亦体现的是对秩序价值不懈地追求。回顾先秦以降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先秦德治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和社会的发展。先秦德治思想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乃在其自身所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充满活力与张力的智慧之光。如果将先秦德治思想对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的影响与作用归纳为外在价值,那么其数千年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的紧密结合必然也取决于先秦德治思想内在价值所体现出来的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深刻理解与洞察。内在价值决定外在价值,外在价值印证、巩固着内在价值。先秦

3、德治思想相对自洽的内在价值体系,亦使得德治思想得以在其后漫长的社会变迁中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那么先秦思想都有哪些内在价值呢?一、担当价值何为担当,《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为:“接受并负起责任。”体现在价值观上,即要求积极面对社会现实,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而2只有“入世”,方能实现这一价值。所谓“入世”,简而言之,即对社会有为,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观。任何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理论和思想,均基于对某些现实社会问题的回应而产生。处于“礼崩乐坏”时期的各派思想家,面对传统社会结构解体而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形的现状,所具有的

4、一个共同特征即是“入世”,试图通过建构一种学说以实现社会秩序的恢复与重建。这种积极的社会观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此同时,儒家学派亦强调身体力行将自己的学说参与和贯彻到社会实践当中。与老庄学派讲求出世无为不同,儒家学派主张入世有为。尽管生不逢时,但因先秦儒家学派秉持入世有为的积极态度,仍得以发展壮大,并逐渐获得主流思想的地位。先秦思想家入世有为的担当情怀,强调由己及人,由个人至家庭、至国家、至天下。《礼记.大学》载:“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5、下平。”即从对自身心智的“担当”出发,而后家族的“担当”,再到对国家的“担当”,直至对天下的“担当”。所以,先秦儒家将修身视为担当价值实现的起点,之后扩大至家庭、国家、社会,即实现政治的担当。先秦思想家对修身的认识并不是消极、静止、孤立、片面的,而是积极、动态、联系、全面的,体现出修身对担当价值实现的深远影响,这充分体现了先秦德治思想的政治伦理化色彩,强调政治担当是担当价值的最终目标。政治担当,指特定社会主体面对社会政治现实产生的政治敏锐性与政治责任感,以及将这种责任意识付诸政治实践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奉献精神。担

6、当价值体系中,政治担当不仅是担当价值的最终目标,更是检验和评价其他担当价值的标准。只有实现政治担当,才是实现个人价值。孔子认为“士而环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指若不理世事,即使学富五车,道行高深,那也仅是个人的才与德,并未给他人、国家以及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在政治担当主体方面,孔子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通过从读书人中选拔为政者来实现其德治纲领。孔子年轻时即入仕,常年周游列国,其目的就是为施展政治抱负,实现其政治担当。孟子则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气概,怀抱“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也,舍我其

7、谁”的雄心壮志,仿效孔子周游列国,意图一展抱负。因此,先秦德治思想认为理想的人生是将个人道德修为与“济世”结合起来,实现个人政治担当,通过“修身”、“齐家”达至“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模式。入世有为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观,其政治担当更是激发着后人对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二、人本价值先秦德治思想为人待民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人本价值在政治领域体现为以民为本,在社会领域则体现为爱人。首先,民本构成对为政者权力的限制。先秦思想家从夏商周二代的兴亡中总结出民意与民心是对为政者权力的重要制约,如孟子认为:“

8、柴封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民意归属、民心向背决定权力变更的历史告诫为政者应当敬民、保民、利民、富民,民本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为政者权力的无形制约。其次,民本决定民贵君轻。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他将“民贵君轻”作为其民本思想的总纲,认为:“民为贵,社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