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韵律厚油层水平井精细开发研究及应用—以孤岛油田中二中ng5为例

正韵律厚油层水平井精细开发研究及应用—以孤岛油田中二中ng5为例

ID:9645112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4

正韵律厚油层水平井精细开发研究及应用—以孤岛油田中二中ng5为例_第1页
正韵律厚油层水平井精细开发研究及应用—以孤岛油田中二中ng5为例_第2页
正韵律厚油层水平井精细开发研究及应用—以孤岛油田中二中ng5为例_第3页
正韵律厚油层水平井精细开发研究及应用—以孤岛油田中二中ng5为例_第4页
资源描述:

《正韵律厚油层水平井精细开发研究及应用—以孤岛油田中二中ng5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正韵律厚油层水平井精细开发研究及应用—以孤岛油田中二中Ng5为例作者:贺建华许浩伟张锡波  【摘要】孤岛油田是一个高渗、高粘、高饱和度的河流相正韵律沉积的疏松砂岩稠油油藏,经过四十年的水驱开发,单元水淹严重,开发效果差,2008年以来在孤岛油田中二中Ng5单元开展厚油层韵律层水平井精细开发调整研究及应用,在厚油层韵律层三维精细地质建模和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开发对策技术研究,矿场实施后效果明显,新增可采储量49×104t,提高采收率5.3%,增强了老油田稳产基础,为相同类型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开发调整思路及技术方法。.L.编辑。  【关键词】孤岛油区正

2、韵律厚油层水平井精细开发提高采收率    1单元概况  1.1地质概况  孤岛油田中二中Ng5位于孤岛背斜构造东倾翼部,西南部的中一区和中二南Ng5采用常规注水开发,东北部的中二北和东区Ng5采用蒸汽吞吐热采开发。中二中Ng5非主力油层Ng51+2、Ng55、Ng56层均为土豆状发育,开发利用价值小;主力油层Ng53、Ng54砂体大片连通发育,地质储量870×104t,占Ng5储量的93.6%。  中二中Ng5砂层组为过渡河河流沉积,油层以河流相粉、细长石砂岩为主,胶结物以泥质为主,泥质含量10%;岩石粒度从上到下由细变粗,明显呈现正韵律特征,主要胶结类型为孔隙式

3、和接触式胶结,胶结疏松,油层强亲水,油藏埋深1260~1300m。  1.2单元现状  中二中Ng5层系于1982年投产,1985年采用185米的反九点法井网投入注水开发,目前油井总井70口,开井51口,单元含水93%,采出程度45%,采收率49.8%,单元累计注水3290×104m3。中二中Ng5油井因套变、油稠不供液、高含水停产井较多,井网控制程度低,水淹严重,开发效果差;目前井网难以进一步提高单元动用程度和采收率,不能满足特高含水期油藏精细开发的需要。    2三维精细地质建模  由于河流相沉积砂体横向变化迅速,河流切割、充填作用强,地层岩性和厚度变化较快,

4、标志层少,地层对比难度大,在小层对比的基础上,以邻近老井为基础,在对比过程中考虑等时切片、河道下切与砂体叠置、侧向相变等因素,采用标准层顶拉平的方式,形成河流相地层精细对比模式。  2.1建立了沉积相模型  中二中Ng5砂层组为辨状河-曲流河过渡河流沉积,具有典型的河流相二元结构特征,沉积相可分为:河道亚相-心滩(河道砂坝微相),河道充填微相、河道边缘亚相、泛滥平原亚相-河漫湖、河漫滩。  2.2建立了夹层模型  中二中Ng5沉积方式是以河流的垂向加积作用形成的,砂体相迭加连片厚度大,其中发育有较薄的夹层。根据夹层物性特征,分为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三类;在

5、取芯井、测井解释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夹层的电性特征。泥质夹层在测井曲线主要反映为泥岩特征,微电极和深侧向电阻率明显下降,微电极曲线平稳、幅度差很小,钙质夹层在测井曲线上深侧向电阻率高于或接近油层电阻率,微电极曲线尖峰且幅度差小。物性夹层测井曲线特征为微电极曲线界于泥质和钙质层之间,有一定的幅度差,自然电位幅度低,深侧向电阻率较低,一般为3.5~13Ωm。在单井夹层精细解释基础上,结合沉积模型,采用条件模拟方法建立夹层分布模型。  2.3建立了韵律层细分模型  中二中Ng5单元具有典型的河流相二元结构特征[1],岩性自下而上表现为由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泥岩构成的

6、正韵律组合,具有渗透性好、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颗粒粒径从下到上由粗变细,孔隙度、渗透率由大变小,由于厚油层被岩性、物性夹层分隔成多个段,利用夹层细分韵律段,韵律段细分以沉积模型和夹层的电性特征为识别标准,利用测井曲线特征进行细分,建立精细韵律层细分模型。    3剩余油分布研究  在三维精细地质建模的基础上,对全区开发阶段进行历史拟合,平面网格10m*10m,纵向0.2m,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并结合新井多功能解释资料进行了剩余油分布和提高采收率开发对策研究。  3.1注采井网  中二中Ng5采用反九点法井网开采,受注采井网控制,平面剩余油主要富集于油井间、水井间、油水

7、井间分流线,尤其是角井处,剩余油饱和度较高。  3.2注采状况  受油水井注采状况的影响,井网不完善、动用较差区域剩余油富集,平面上平均有效孔隙体积的累计采出量较小的北部区域,水淹较弱,平均有效孔隙体积的累计采出量较多的中部东部区域,水淹较严重。层间上Ng54受注采井网不完善的影响累计注入采出量低,动用差采出程度低。  3.3层内夹层  中二中Ng5主力油层Ng53、54渗透率变异系数0.6-0.78,突进系数3.6-4.3,层内非均质性强。层内夹层直接影响储层垂向渗透率的变化,对流体的流动起到不渗透隔层作用或阻挡作用[2],韵律层内剩余油分布主要由于非均匀驱油所

8、导致的,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