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历程与逻辑走向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历程与逻辑走向

ID:9645519

大小:6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04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历程与逻辑走向_第1页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历程与逻辑走向_第2页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历程与逻辑走向_第3页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历程与逻辑走向_第4页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历程与逻辑走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历程与逻辑走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历程与逻辑走向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历程与逻辑走向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三十多年来,外在建制早已基本完善,但内在制度即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本文以研究方法为切入点,考察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历程,不仅仅是为了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成绩,而是希望探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逻辑走向。  一、研究方法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关系  方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古往今来的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无不对方法很重视。毛泽东同志曾用桥(船)论来隐喻方法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

2、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谈及方法问题时指出: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研究的严肃性如何,就完全依赖于方法,依赖于行动方式。一切都在于良好的方法。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做出许多成就。如果方法不好,即便是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无成,不能获得确切资料。[2]毫无疑问,方法之于学科建设同样重要。二战以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兴盛都是得益于在方法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如对称经济学就是我国学者运用传统的对称方法、五度空间方法与模式,以客体与主体相对称

3、、科学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为原则,建立起来的与政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经济学。正是因为运用新的方法进行研究,所以它突破了政治经济学的已有概念框架,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学范式。在教育学科领域,杜威能够针对传统教育提出新三中心思想同样是因为在方法层面上有所革新。[3]除此之外,最典型的莫过于比较教育,比较教育一直被诟病存在着身份危机。事实上,这一危机直接指向的便是比较教育方法论建设问题。[4]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来说,研究方法不仅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水平,而且决定了高等教育理论的性质。  一方面,研究方法反映了高等教育研究水平。有研究者归结了我国教育研究的九大弊病,首当其冲

4、的一点即是崇尚高谈阔论、宏大叙事,极不善于从活生生的教育生活中汲取营养,使教育研究缺乏现实基础,流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5]。造成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研究方法局限于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这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同样如此。[6]不仅如此,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误用思辨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的现象还屡见不鲜,一些研究者动不动就建模型、设方程,弄得表面花里胡哨,其实并无实质内涵。针对于此,笔者在一篇论文中指出,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高等教育研究存在用得乱、用得肤浅和用得盲目等问题[7]。另一方面,研究方法决定了教育理论性质。有关理论性质的问题国外早有议论。

5、柏拉图指称的科学,只指理论知识(纯粹知识)。在他看来,只有把握事物本性的知识才算是真正的科学,那些认识暂时出现事物的知识都不能称之为理论知识,个中原因在于柏拉图所惯用的方法是理性抽象的方法。到了近代,实证实验科学成了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代名词。从中不难看出,研究方法在区隔理论性质中的决定性作用,如实证实验科学即是采用实证方法而得到的理论。在区分教育理论性质上,布雷岑卡提出了三分法(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及实践教育学)的思想,而我国学者陈桂生提出了四分法(教育技术理论、教育科学、教育价值理论和教育规范理论)的构想。[8]实事求是地讲,将教育理论分为多少种性质不同的理论

6、还在探讨之中,但不管如何区分,其中都蕴含着不同的理论需要不同种类命题陈述的假设,如教育科学采用的是描述性命题,而规范教育哲学采用的是评价性命题,也就是说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得到不同性质的教育理论,即研究方法对教育理论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基于研究方法的视角,勾画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历程和预测其走向。  二、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历程  基于研究方法的视角,我们认为可以将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分为四个阶段。  (一)学科建设的经验期  高等教育学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历程与逻辑走向  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可以从清末算起,梁启超、张之洞

7、、盛宣怀等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关于高等教育的看法和主张,孟宪承还出版了有关大学教育的专著《大学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如何办?许多有识之士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管理体制、教学改革等提出了具有影响意义的见解和建议。仔细分析以上教育家的主张和见解,我们发现尽管这些主张不乏真知灼见,但都不是以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为旨趣的。可以说,直到1957年厦门大学教育学教研室编写了一本《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才算是对构建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第一次尝试。实事求是地讲,尽管这本内部发行的讲义在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它还仅能做到普通教育学

8、一般原理原则与高等教育若干论点与材料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