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临床治疗研究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临床治疗研究

ID:9647750

大小:4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04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临床治疗研究_第1页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临床治疗研究_第2页
资源描述: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临床治疗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临床治疗研究下腰痛是困惑人类的常见疾病,能做出正确诊断及治疗的仅占15%〔1〕,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loaltherapy,IDET)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初步临床结果。IDET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清楚,据  3.2.2经椎弓根螺钉的半坚强固定装置  2003年SenguptaDK在脊柱年会上报道了DSS系统〔Thedynamicsoftstabilization(DSS)system〕。DSSⅠ由类“C”形钛质弹簧连接椎弓根,DSSⅡ系统由连接椎弓根的类“O”形钛质弹簧构成,两者的弹簧都是通过

2、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运动节段,弹簧可分享载荷及降低椎间盘内压力使之处于休息状态,其弹性特质可限制运动节段的运动的灵活性。在运动中椎间盘内压力的卸载依赖弹簧的最适宜的瞬时旋转轴(instantaxisofrotation,IAR)及运动节段的瞬时旋转轴(IAR)。假如两者的瞬时旋转轴彼此接近,则在运动范围内椎间盘压力的分享将会均衡;椎间盘压力的分享及压力的卸载依赖于弹簧的弹性(flexibility)。另一方面,弹簧可分享载荷及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同时使固定节段保留一定的活动度。但目前仅有实验报道,尚未正式在临床应用〔13〕。  3.3.

3、3全椎间盘置换术  由于椎间融合手术存在多种难以克服的弊端,在保留脊柱病变节段运动功能理念的引导下,1966年Fernstrom首先提出人工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discreplacement)的概念;此后,围绕椎间盘置换脊柱外科医生们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讨。  全椎间盘置换术(totaldiscreplacement,TDR)可重建正常的载荷分布,达到消除疼痛、维持节段稳定性和运动性、并保持脊柱生理曲度的目的;同时可以去除责任椎间盘,根除疼痛来源。  Lemaire等〔14〕报道105例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平均随访5个

4、月,优良率为79%,87%重返工作岗位。自2001年始,美国FDA在多个医学中心进行了99例接受椎间融合术与205例接受Charite人工椎间盘假体的患者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术后2年内,两组具有类似的治疗效果和大致相同的并发症发生率〔15〕。  随着TDR的开展,其并发症也令人瞩目。主要包括假体源性并发症(位置不良、磨损、排斥反应等),前路手术假体植入并发症(交感神经损伤、逆行射精、血管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与植入物相关的长期并发症(骨溶解、进行性关节突关节炎、纤维环钙化等)。  全椎间盘置换的理念对椎间盘源性病变的治疗具有

5、跨时代的意义,TDR更加符合脊柱生物力学环境,也许TDR会取代椎间融合手术成为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金标准。不过,其远期疗效还不确定,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的、多中心合作、更长随访时间的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远期疗效研究。  3.3.4人工髓核假体置换  从最初的不锈钢球形假体到硅胶球形假体,直到目前的PDN(prostheticdiscnucleus)假体,髓核假体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逐渐接近正常髓核的生物力学特性。1996年PDN在德国首先进入临床使用,主要是通过植入髓核假体使纤维环保持张力伸展,吸收负载能量,维持椎间高度及椎体的三柱应

6、力平衡。2003年Sagi等〔16〕报道其临床成功率可达到约90%。Klare等报告经4年随访51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显示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不过,髓核假体的植入有赖于完整的纤维环,否则容易造成假体脱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假体的应用范围;此外,假体膨胀不全、椎间盘炎、神经根性症状难以缓解等潜在并发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